第八十一章 海軍學員阿卡迪奧的故事 6(第1/2頁)
章節報錯
格蘭梅爾素有幽靜谷的美稱。
卡拉德共和國末期,一名叫做格蘭梅爾的修士來此定居,並修建了一座修道院。那之後,移民漸漸的在修道院周圍定居下來,很自然的,人們把這個山谷命名為了格蘭梅爾山谷。那個時候整個羅多克山區還是一整片荒蠻的森林,土著人在林間過著日復一日的生活。那個時候的卡拉德人對南部的大開發還沒有開始,只有一些為了躲避賦稅和迫害的人會來此定居。這些新移民與當地土著水火不容,並且不得已的修築了很多石堡來保衛自己。
現在,如果你租上一頭騾子和一個嚮導從格蘭梅爾出發,他就會領你去看一看這些古舊的堡壘留下來的斷壁殘垣。這種石堡是卡拉德時期的建築,線條舒緩溫柔,都是用的整方整方的白色花崗岩修築。有些門廊的弧度彎曲到了一個驚人的水平,現代的工匠根本無法想象:在這種荒蠻的地方,這樣高難度的建築構件是怎麼契合在一起的。有些工程師認為古人用的方法很簡單,那就是把最底下的構件放置好,用土一點點的壘上去,壘出一個新平臺,然後依次往上疊加。這種方法雖然容易操作,不需要那種讓人眼花繚亂的木製腳手架,但卻需要的巨大的人力資源。總之,當地人把這個地方的古建築稱為“了不起的大傢伙”。但是現在這些地方很破敗,只有牧羊人會在此短暫的逗留。
在羅多克逐漸被開發後,這個地方便慢慢被遺棄了,人口重心逐漸的轉移到了幾座在河流或者海洋邊上興起的定居點去了。格蘭梅爾在輝煌過後,重新歸於了平靜。
再一次喚醒格蘭梅爾活力的原因是羅多克的獨立。羅多剋意識到了為了把斯瓦迪亞的騎兵擋在大山以北,必須要在漫長的邊境上修築大大小小的關卡。歷史在這裡出現了一次有意思的輪迴:幾百年前,人們修築了石堡去抵擋南方的土著,現在,人們又必須修築一系列新的堡壘去對抗北方的帝國了。
在羅多克賴以為屏障的山脈以北,有一片衝擊平原,像一條精緻的花邊點綴在羅多克的邊境上。這個地方在過去因為離斯瓦迪亞中心地區很近,加之水源充足,糧產豐富,在帝國一直享有南部糧倉的美名。這裡單位面積的糧食產量甚至超過了蘇諾平原。這個地方的羅多克人在血統上較之南部的羅多克人更加的接近北方人,他們是幾百年前的墾荒者的直系後裔。這些墾荒者在一路向南的過程中不斷的同化著各地的土著部落,並漸漸的形成了羅多克民族的雛形,而這個民族也因為北軍入侵的催化,在戰火中旗幟鮮明的誕生了。
羅多克獨立後,曾有人擔心這個地方的人的斯瓦迪**節嚴重,可能會萌芽出矛盾的種子。於是這些人展開了一系列的去斯瓦迪亞化的運動:他們改變了這個地方的地名,恢復了卡拉德時代的一些古風猶存的稱呼;在教育環節上,羅多克當局要求他的教師告訴他們的學生,北方人是邪惡的敵人,真正的親人在大山的南面。
這種教育方式很奏效,也很可悲。現在同文同種的人因為一江之隔而彼此厭惡,這種厭惡產生的巨大的悲情只能在時間的長河裡慢慢的癒合。
獨立後不久,被羅多克稱為壁壘時代的幾年開始了。那幾年裡,無數的工匠,農夫,商人和工程師被國家徵召到大山之北修築哨塔與城堡,羅多克北疆一線成為了一個巨大的工地。在主要的幾條大道上,堡壘拔地而起。修築團曾建議就地取材,利用當地的石料和木材,直接修築起防禦工事。這種建議遭到了羅多克軍方的強烈反對,他們說如果把被羅多克森林破壞掉,那麼斯瓦迪亞的騎兵就將暢通無阻,急行軍三日之內便可越過馬拉斯山口直指首都亞倫。迫於壓力,工程師們很快提出了第二個建議,就是從格蘭梅爾山谷取材,格蘭梅爾有很多用料考究的歷史遺蹟,這些歷史建築在拆除後就能直接用上,而山谷裡面茂密的森林則是取之不盡的資源,關鍵是即使把格蘭梅爾的森林砍光,也不會對任何人有一絲的影響。這一建議除了招致一些歷史學家微弱的抗議之外,似乎沒有觸動任何一方的利益,於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內政部傳出了肯定的回應:“就這樣辦把。”
在戰後的幾年內,有超過二十隻伐木隊進入了森林。伐木隊深入林區,修建了一個個小小的營地,在當地農民的幫助下,他們把森林在圖紙上分成一塊一塊的,然後像理髮師一樣,用斧頭清理著森林,茂密而幽暗的森林在單調的砍伐聲中倒下,在伐木工人身後留下了光禿禿的荒原、不滿了峭楞楞的樹樁。
農夫們在幫助伐木隊把木料運到堡壘工程之後,便回過頭著手開發起這片無主的荒地來。大量的新增土地激發了農民的熱情,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移民到格蘭梅爾,這讓格蘭梅爾迅速的成為了一個以輸出木材和其他森林農副產品的中心。
在海軍部成立之初,有人建議把軍部修建在傑爾喀拉,因為那個地方的水力資源豐富,基礎良好,建軍方便。同時傑爾喀拉遠離斯瓦迪亞,在任何時候都是一個穩定的後方基地。不過因為羅多克的高層認為傑爾喀拉離亞倫過於遙遠,一旦有變,海軍無法迅速的防衛首都,所以最終決定把海軍總部設在亞倫。這種機會當然不會被格蘭梅爾的木材商人們錯過,在他們打聽到海軍將擴軍的時候,他們知道,自己的發財的機會到來了。
各種在海軍軍官與格蘭梅爾木材供應商之間的談判與聚會頻繁的召開著。在最後,格蘭梅爾成功的擠掉了周圍所有的競爭者,成為了國內海軍使用木料的唯一供應者。這讓格蘭梅爾的木料行會迅速的發展起來,曾有人計算過,一個普通的格蘭梅爾的木材商所掌握的木料,便足以修築五座新的哨所或者生產一整隊重型商船。
格蘭梅爾有三個碼頭,其中一個採用了諾德人發明的新型船塢來生產船隻,這讓格蘭梅爾的船隻生產效率提升了七倍。諾德人為羅多克的海軍崛起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種新型船塢就是諾德王送給羅多克政府的一份小禮物。諾德人的造船業發達,他們的船隻纖小而靈活,主要採用人力排漿並且輔助性的運用了一些風帆。諾德人固守著他們的傳統,但是羅多克內部高明的工匠卻知道,總有一天,人力船隻將徹底的被純帆動力的船隻取代。
在一開始,羅多克人就沒有對他們的老師過分的迷信,他們吸收著各個海洋國家的造船術,這裡麵包括正常的商業來往也同時伴隨著必不可少的間諜行為。這一時期羅多克出現了很多奇形怪狀的船隻,這裡的人好像完全不在乎鼓搗出的船隻看起來多麼的可笑,他們一點點的改變著船隻,透過控制變數法,羅多克人觀察著什麼樣子的船體能後利用風力行走得最遠;記錄著如何放置風帆,能夠使它像風溼病人能感知到天邊的一小朵潮溼的雲一樣感知到細若遊絲的一縷微風;核算者哪一種木料的在強度和韌度上能達到一個最佳的平衡。
諾德人不理解羅多克人的這種異想天開的舉動:“你們真的要讓水手只用帆帶著船走?這簡直是痴人說夢!”
羅多克工匠一旦認準了方向,就會埋頭做下去。況且提高風帆效率不僅是軍事上的要求,更主要的是商業上的需求。一艘靠人力牌漿前進的船隻不僅速度慢,而且損耗巨大,雖然在無風的水面上表現優異,但是遇到風暴和其他突發狀況的時候,往往顯得力不從心。帆船卻不這樣,這種帆船隻需要幾個水手不斷的調整帆向,便能乘風而進,同時它對各種環境適應性良好。羅多克人知道,未來的船隻一定是不帶漿而能縱橫大洋的。除非有什麼東西能夠產生比風更便宜的動力,不然就沒有什麼理由懷疑這一點。
一艘帶一面主帆三列漿商船,如果從亞倫走到傑爾喀拉,就必須帶足60名的漿手和20名水手日夜輪班的劃漿才能到達,漿手的工資雖然高於普通的水手,但是這種沉重的工作對於他們的身體健康造成的傷害,將會在他們老年的時候把他們辛苦賺得的第納爾榨乾。漿手的苦難生活往往成為悲劇中的主角在發跡之前必須走的過場,羅多克有名的那個演員最喜歡演出的劇目就是一個漿手透過娶了一位有錢的寡婦而發跡的故事。再說回三列槳船,如果用來運送糧食,那麼除了是能在十三天之內到達的地區,不然的話就會得不償失,因為這種船即使裝滿了糧食,也無法供應這一百多人走更出遠的距離了。而帆船卻幾乎不擔心,它需要的水手很少,節省下來的空間可以儲備更多的物資,而消耗卻成倍的下降了。
當第一批採用了純帆動力的航船下水後,海軍的人就去做了觀察記錄,回來後報告在第一時間被呈遞了軍部。軍隊出手闊綽,他們並不在乎這種船要比其他型號的老式船隻貴上幾倍,他們只在乎,在未來的戰場上,這樣的新型船隻能夠載著他們計程車兵走向勝利。
當父親和他的同學第一次走進格蘭梅爾港的時候,首先便驚異於這裡的港口設施居然比亞倫的還要先進齊全。這裡將是羅多克的海軍基地,羅多克人做的很隱秘,這個海軍基地所有的採購名義都是借的格蘭梅爾的名義進行的,因而除了海軍裡面的軍官和部分士兵,誰都不知道羅多克最精銳的海上力量被儲存在了這個地方。
羅多克的海軍從建軍之日起就有一種悲情。他們知道自己的前身只是他們的上將腳下的一片舢板,但是他們要求的未來卻是整個海上的霸權。他們明白,這兩者之間的路程遙遠,不是一兩輩人能夠走完的,但是他們有這個夢想,這就是他們最大的優勢。在斯瓦迪亞和諾德人安逸於自己的海洋霸權和航海技術的時候,羅多克人就已經開始把眼光投向更遠的地方了。
“在大海的那邊,到底是什麼?”這種孩童時期的疑問,現在成為了羅多克的航海家門心中最強烈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