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喲,這斧頭真不錯誒。」

「什麼斧頭,這叫鉞。」

莊雲鵬搭著陳翰的肩膀,擠眉弄眼的說道。

他倆此時正站在反山王陵12號墓發掘出來的文物面前。

反山王陵,既然能被認為是王陵,當然是因為在反山的墓裡,發現了很多代表王權的東西。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祀已經瞭解到了。

那戎呢?

如果說祀代表的是神權,或者說宗教信仰,那戎代表的就是王權無疑了。

戎具體來說就是鉞,戊也是指鉞。

鉞作為王權的象徵、王朝統治者軍事統率權的權杖。

《司馬法》曰:「夏執玄戊,殷執白戚,周左杖黃戊,右把白髦。」

殷人所執之白戚,乃戊之一種,《說文解字·戊部》:戚,戊也。

「《墨子·非攻下》也說:昔者三苗大亂,天命殆之,日妖宵出,...…五穀變化,民乃大振(震)。高陽乃命玄官,禹親把天之瑞令,以徵有苗。……有神人而鳥身,奉瑾以侍,檻矢有苗之祥,苗師大亂,後乃遂幾。」

《墨子》所謂「天之瑞令「,據董楚平先生考證,乃是《六韜》中所謂「天鉞「,大禹征伐三苗時所握的玉質信物鉞,文獻明言乃天賜,

而在商、週二代,作為王權象徵物的鉞均是從前代王朝所承繼,並由商王、周王賜給方國諸侯以為授予征伐軍權的信物。

然而,大量的考古證據表明,東南史前文化圈,即長江下游的江、浙、皖、滬等地,是華夏新石器時代石鉞最為流行的地區。

這裡的石鉞不僅在發現的數量上居全國之首,石鉞的器形最為豐富,而且各種型別石鉞的萌生、發展和演變序列也甚為清楚。

作為夏、商、週三代王權之象徵和軍事統率權之儀杖的禮儀重器玉鉞和青銅鉞。

從器形及其涵攝的文化、社會、政治和宗教功能上說,玉鉞直接流行於東南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良渚文化,而為華夏新石器時代其他區域文化所不見。

青銅鉞則是東南地區良渚文化、薛家崗文化玉、石鉞的延續。

而在陳翰和莊雲鵬兩人眼前的這枚,來自良渚反山12號墓的玉鉞王,顏色青帶黃,未有使用過痕跡。

這代表什麼?

這代表這不是一件實用器。

也說明了,在良渚文明中,鉞已經不是石鉞誕生時單純的武器,而是已經成為了禮器的一部分了,專門用玉製作出來的玉鉞,象徵意義大於實用意義。

甚至可能做出來之後,一次都不會使用,只是作為王權的象徵而已。

很多不太懂考古,不太懂歷史的人,在去殷墟參觀婦好墓的時候,對於商朝婦好墓中出土的大銅鉞非常不解,想著婦好一嬌滴滴美女,怎麼使一把大板斧?

實際上,婦好墓出土銅鉞才是正確的情況,如果沒有在婦好墓中發現銅鉞,反而會讓人對甲骨文中關於婦好征戰的記載,打上一個問號。

因為,青銅鉞是軍權的象徵,是一種身份,是傳承於上古的禮器文化。

只要是出征大將,那都會收到帝王賜予的禮鉞,做為統治軍隊的權利象徵。

這種情況,一直到漢代都是如此。

不過到了漢代之後,斧鉞就開始被玩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