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就是瑤山祭壇?」

登上山丘,一片紅色的正方形填土區域,就映入了陳翰和孔建文他們的眼前。

瑤山祭壇位於古城的東北方向,為了修築祭壇,良渚人將山頂削平,並用壘石修出包邊,搭築出了一處長方形覆鬥狀土臺,整體上呈正南北向。土臺以下的山體也因勢修出石坎,以加固邊坡或修整活動平面。

土臺四邊分別朝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檯面以紅褐色土築成,東側挖出一條回字形溝槽,然後用灰色土將溝槽填平,使檯面形成三重土色的結構。

後來,祭壇廢棄後用作墓地,埋有13座高等級墓葬。

除了瑤山祭壇之外,良渚古城附近還有一個匯觀山祭壇。

匯觀山祭壇也與瑤山祭壇頗為相似,它位於良渚古城西北,其頂部的祭壇平面亦是利用自然山體修築。而在祭壇頂面偏西處,也同樣有一個「回」字形的灰土框。

這兩個祭壇,可不一般。

不只是良渚人從事祭祀活動的祭壇,同時也是他們觀測天象的觀象臺。

良渚所在的北半球中緯度地區一年分為四季,每到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是一年四季的分界點,對農業生產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為了確認這幾個時間的具體日期,良渚的人們便利用日出日落的方位,結合祭壇,分辨日期。

透過太陽日出日落的陽光照射在祭壇的不同區域,是可以分辨出二十四節氣的。

當然,在良渚時代應該是沒有24節氣。

但是!

華夏人的24節氣,制定的用處,其實就是指導農業。

而良渚的瑤山祭壇,可以透過日出日落的光線恰好分辨四季,這絕對不是一個巧合,而是良渚人確實利用祭壇來分辨日期,指導農業耕作。

具體來說,比如冬至日的日出方向正好與兩座祭壇的東南角所指方位一致,而夏至日的日出方向正好與東北角所指方位一致。

而春分、秋分日的太陽則恰好從祭壇的正東方向升起,又從祭壇的正西方向落下。

這樣準確的規律顯然不會是一種巧合。

透過正方形的四個角,以及中間的一條中軸線,可以透過日出日落辨別出夏至、秋分、冬至這三個關鍵日期。

如果想要細分的話,只要將祭壇周長平均分成24份,那就剛好可以對應24節氣。

具體的使用方法,有些類似於「火星搜救」電影裡男主角想要和地球交流時,透過手寫字母方法溝通差不多。

火星車就是太陽,而男主角擺在地上的各種字母則是瑤山祭壇。

當太陽指到哪個方位,就代表現在是哪個節氣。

簡單又好用。

整個祭壇的形狀,就是正方形回字結構的,看起來有點像個「回」字,整體是紅色的,與旁邊黃色的土差異非常明顯。

祭壇中央是方形紅土臺,四周為灰色土圍溝,最外部為礫石面,外圍邊長約20米。祭壇廢棄後用作墓地,埋有南7座、北5座兩排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