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七十一章 正朔(第1/2頁)
章節報錯
顏文字到底算不算文字。
這也就是個逗樂的提問而已。
但是這個提問,卻給現場的專家們帶來了很多思考。
原始的文字,或許也就是和顏文字一樣,只能簡單的表達一些「情景」,借用其來表達想要說的話。
雖然這種「字元文字」很原始,但是又不能說不是文字,因為其已經具備了文字的部分用處和重要性。
參加了這場有頭無尾的討論會,讓陳翰十分感慨。
雖然,到最後也沒討論出來,良渚到底有沒有文字,這不是一個一場討論會就能討論出結果的話題。
但是在參會的過程中,陳翰卻感受到了良渚給所有考古學家們帶來的魅力。
正如良渚文明的發現者施昕更先生在那個混亂年代寫的《良渚考古報告》卷首語說的那樣。
「我們上古的祖先,堅忍的開闢這廣袤的土地,創下了彪炳千秋的文化,我們今日追朔過去,應當如何兢兢業業的延續我們民族的生命與光榮的文化呢?」
「可是,我們現在的子孫,眼看到這祖先開闢遺下的國土,一天天的淪亡,我們的文化,也被敵人瘋狂的摧殘,這正是存亡絕續的重大關頭。」
「然而華夏絕對不是其他民族可以征服了的,歷史明明告訴我們,正因為有淵源悠久,博大堅強的文化,所以我們生存在這艱鉅偉大的時代,更要以最大的努力來維護來儲存我國固有的文化,不使毀損毫釐,才可使每一個人都有了一個堅定不拔的信心!」
隨著對良渚文明瞭解的進一步深入,良渚文明理應迴歸到她在華夏曆史中正常位置併成為全華夏人的驕傲。
從目前考古成果來看,良渚是5000年前中華大地上唯一的國家!
5000年前,中華大地文化多如繁星,但國家只有一個,就是良渚文明。
長期以來,國際學術界一些人認為,中華文明始於距今約3500年殷商時期(國家文明。
而良渚遺址的陸續揭露,卻意味著中華文明起源、國家形成於5000年前一事,正在確鑿。
為什麼是良渚?
良渚如何印證中華五千年文明?
大量考古發現顯示,良渚作為一個國家已經具備了可以討論其形態的成熟條件。
不僅精美的玉器、漆器、絲綢、象牙器、陶器,以及高超的木作建築,意味著良渚的社會分工十分發達,農業和手工製造業之間存在確鑿的分工。
眾多墓葬資料也反映了良渚社會分層十分明顯,已經是階級社會。
包括良渚古城和水壩在內的一系列新發現,更是大大豐富了對良渚社會發展狀況的認識。
良渚擁有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深徹的社會動員能力和高效的組織管理能力,明確的城鄉差別,良渚古城與周圍廣大地區結成了不可分割的經濟體。
雖然,按照西方所謂的文明三要素,良渚還沒有發現青銅器。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良渚絕對已具備文明的標準——國家的形態。
西方人認為進入青銅時代,才是「文明」的標準。
這只是他們站在自己的角度,沒有見識過沒進入青銅時代,就已經有國家形態的文明而已。
文明三要素,已經是一個過時的說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