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四十八章 虞朝?!(第1/2頁)
章節報錯
而除了大禹出自良渚這個猜想之外。
其實魏來心裡還有一個猜測。
那就是,良渚古國,或許也是傳說中的“虞朝”。
這是他基於現有的考古發現成果,以及史書上的記載,互相印證來的結果。
但是隻是他個人的猜測。
猜測的來源是這樣的:
《春秋左傳正義》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華夏“禮儀之大”同樣源出良渚文化。
除華夏禮制重要標記的華夏六器外,歷代王朝帝王祭天的圜丘和祭地的社是古代華夏族最重要的禮制,均源出良渚文化。
關於圜丘,它是祭天的圓形祭壇。《周禮·春官·大司樂》載:“冬日至,於地上之圜丘奏之。告訴我們冬至日,周王要在圜丘祭天。
古人的意識中天為圓的,即天圓地方,故圜丘為圓形。燎祭是焚柴祭天之禮典,在圜丘舉行。所以圜丘有兩個特點:一是圓形,二有燎祭。
良渚古城、武進寺墩、海寧荷葉、達澤廟、上海廣富林、金山墳、福泉山等良渚遺址都發現了燎祭用的圜丘遺蹟。
大家也許不知道圜丘是什麼,bj天壇南部的圜丘壇是天壇的中心建築,天壇就是圜丘,明嘉靖年建成,為皇帝冬至日祭天大典的場所。
天壇圜丘壇為凋砌的三層露天圓臺,壇面為艾葉青石,漢白玉欄板、欄柱凋成,兩道外方里圓的圍牆象徵著“天圓地方”。
圜丘壇面、臺階、欄杆的石制構件,都取九或九的倍數,即陽數,用以象徵天。
壇中心的圓形石板,叫天心石。
這麼重要的皇帝親祭的圜丘禮制和形制,源頭就是良渚文化開創的圜丘。
關於“社”,也稱社祀,亦稱社祭,“社”是祭地神“社”神的祭壇,“稷”為農神,指稱農業;古代農業為天下根本,“社稷”並稱就是指代國家,它是華夏所有王朝傳承的祭禮。
《管子·輕重戊》:“有虞之王……封土為社,置木為閭,始民知禮也。”《淮南子·齊俗訓》:“有虞氏之祀,其社用土。”
先秦文獻明確社祭起源於虞朝,為夏、商、週三代所繼承。
田野考古學實證社祭最早源出良渚文化,在遍佈江浙滬皖的數百處良渚遺址中俯拾皆是,已經形成了後世的基本形制,上述典籍記載社祭起源於虞朝,而考古學實證發現最早的社祭遺蹟遍佈良渚文化而不見於其他更早的文化,可見良渚古國很可能就是夏之前的虞朝。
這就是考古的二重證據法。
關於虞朝紀年,《韓非子·顯學》雲:“殷、周七百餘歲,虞、夏二千餘歲”、“今乃欲審堯、舜之道於三千歲之前”。
韓非子生於約公元前280年,死於公元前233年。
根據他的“今乃欲審堯、舜之道於三千歲之前”前推3000年正好是公元前3300年前後,由此可推算虞朝建立於約公元前3300年之前,非常巧合的是正好和良渚文化同位素檢測結果的距今約5300年的年代嚴絲吻合。
與“社祭”典籍記載和考古實證的二重證據法得出的良渚古國就是虞朝的結論完全契合。
關於虞朝地望,後世所有王朝國號都以封地地望得名。
如夏源自大夏,商出自商丘,虞朝得名亦因其地望虞(吳)地。
殷墟甲骨文卜辭已見“吳”,即“虞”,意味吳地得名要早於西周太伯奔吳的吳國。
而《說文解字》之解,“虞”字乃由“吳”字所生。
“虞”與“吳”通,古音同在魚部,“虞”“吳”自古相假,所有古代學者沒有疑義,也常見於古代所有典籍。
所以虞朝以地望得名在蘇南上海浙北的吳越之地沒有任何疑問。
與“社祭”典籍記載和考古實證的二重證據法得出的良渚古國就是虞朝的結論再次完全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