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四十七章 夏商周與良渚的關係(第1/2頁)
章節報錯
“大膽猜測。”
“有沒有一種可能。”
“良渚文化就是傳說中的有巢氏?”
陳翰喃喃道:“良渚文化年代下限約距今4300到4200年,按照夏商周斷代工程對夏年代上限的推測是公元前2070。”
“中間相差兩百年。”
“而4200年前,西北大地甘肅地區出現了齊家文化,出現了以玉琮為典型代表的玉器,和良渚地區典型的幹欄式建築。”
“良渚文化滅亡的原因現在也已經弄清楚了,是距今4200年左右,良渚古城所在的杭州盆地發生過很大的洪水。”
“整個杭州盆地都被洪水淹沒了,形成了有一米多厚的洪泛層,這個地區變得不適合人類生活,良渚古城從此就消失了。”
“那有沒有一種可能,因為這場洪水,良渚文化的先民不得不北上遷徙,從長江下游,一直遷徙到了甘肅地區。”
“因為一路上,不管是長江中游,還是黃河地區,在4200年前,已經是擁有非常多其他文化和部落統治了。”
“良渚人只能一直北上,走到甘肅這個無人佔領的地區,然後才在甘肅生活下來。”
“後來又過了一兩百年,來自齊家文化的禹幼年隨父親鯀東遷,來到了中原。”
“因為良渚人世世代代都很會搞水利工程,這是傳承了幾千年的底蘊,所以被舜看上了,讓他倆治水?”
“要知道,大禹治水一直是華夏流傳的傳說,出生地也是眾說紛談,不僅四川人說是他們羌族,甚至連xj人都說出生在崑崙!全國不下於十個省在爭大禹出生地和故居!”
“但是大禹的陵墓倒是很統一,在浙江紹興!”
“史書上也曾說,大禹大會諸侯於會稽,為什麼當時的中原王朝“夏”,要與諸侯(部落首領)在會稽會盟呢?”
“富貴不回家,如錦衣夜行也!”
陳翰越說眼睛越亮,越覺得自己的猜測很有論點。
首先,夏王朝建立的年代和良渚文化消失的年代差的不多。
而且作為江南地區的良渚文化有著比大禹更早的水利工程,如果大禹是良渚後裔,就很好解釋了他能解決黃河水患的問題,因為良渚文化對水的研究比中原地區要精通。
其次,大禹大會諸侯於會稽,按照以前的瞭解,大禹的年代統治區域和江南是沒有關係的,幹嘛要來會稽這個地方會盟呢?
會盟肯定要在自己的地盤吧!但是如果原因是大禹本身就是良渚人後裔,因為在中原當了老大,回老家顯擺去了,似乎一下子就合理起來了。
最後,按照史書的說法,夏滅亡後,夏後裔建立了越國,恰恰好越國又在會稽,為什麼不在別的地方呢?
《史記》記載其始祖為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無餘,是大禹的直系後裔中的一支。
越國與杞國、繒國、褒國等皆為大禹後裔子孫所分封。
而這些小國的位置,全在長江下游。
為什麼大禹的後裔子孫都往長江下游分封?
《吳越春秋》認為:“至少康,恐禹跡宗廟祭祀之絕,乃封其庶子于越,號曰無餘。
什麼意思呢。
就是少康怕在會稽的大禹墓,宗廟祭祀沒人管,所以才封了小兒子到會稽。
如果大禹是來自良渚文化的後裔。
似乎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夏文化會繼承了那麼多良渚文化的東西了。
第一,包括夏王朝在內的後世所有王朝的國都規制源出良渚古城。
良渚古城有明顯的功能分割槽,是中國三重構局國都之始,為後世所有王朝所沿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