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棺葬是分佈於我國南方地區的一種古老的葬俗。

其基本特徵就是把死者遺體放進形狀似船的棺材裡,再行安葬。

安葬船棺的方式,又有懸掛巖洞、架在樹上和埋入土中之分。

陳翰的老家閩省,就有很多懸掛巖洞的船棺葬。

在他印象中,小時候在比較偏僻又靠山的公路上路過時,他在四周的山壁上,都有看到過一個個人工開鑿出來的洞穴,裡面放著一些木棺。

後來,這些懸掛葬,漸漸都被當地考古部門給妥善轉移,重新土葬了。

而迄今所發現年代最早的船棺,就是從武夷山觀音巖和白巖上取下的兩具棺木,均用完整的楠木刳成,與閩南等地使用的漁船形制基本相同。

經碳素測定,兩具棺材的製作時間距今3500年以上,約夏商時代,也有人估計是商周時代。

不過閩地這邊大多都是懸空葬,在懸崖或者山壁上開鑿洞穴入葬。

這種用為土葬葬具的船棺,大多以四川地區出土。

一船也是呈獨木舟形狀,但是年代最早者不超過戰國中期,距今約2500年左右。

不過,古人為何以船做棺?這種習俗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寓於這種習俗中的觀念是什麼?古人究竟為何以船為棺?

到現在這依舊是一個見仁見智的謎。

蜀地的船棺葬,最著名的就是巴人船棺葬。

1954年,重慶第一機制磚瓦廠建廠房挖地基時發現許多銅器。於是,西南博物館來此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出土了大批戰國時期墓葬群。

在這形形色色的墓葬中,唯有巴人船棺葬獨具特色。

十七座排列相當整齊而密集的墓葬,頭部均正對長江。

墓坑均為僅容一船大小的土坑豎穴,葬具長約5米,直徑約一米以上的楠木刳成舟形棺材。

上部約成半圓型,底部稍削平,兩端底部斜削,使其翹起成船形,首尾兩端各鑿一大孔,以便繫繩下葬之用。

船形可分兩種,一種是較簡單的獨木舟,另一種則在內建一小棺,似內棺外槨,另一端形成腳廂。

巴人船棺的使用,說明巴族是一個生活在水邊,熟悉水性的部族,他們造船航行,駕舟捕魚,或進行水戰,死後用類似的船棺下葬。

這對研究當時成都乃至四川地區的生活、喪葬等習俗具有重要意義。

巴人,其實就是三星堆文明之後,湧現於蜀地的少數民族政權。

當時有一個巴人,也有一個蜀人,兩者並稱巴蜀。

後來蜀國和巴國,陸續被秦國給兼併了,富饒的四川盆地,成為了秦國的大糧倉,這才給了秦國一統六國的資本。

根據現在的考古發現左證,船棺葬最早存在西周。

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三峽和四川東部屢有船棺出土,這裡是先秦時期巴國的疆域,船棺也一度被認為是巴人獨有的安葬方式。

但是,隨著考古的漸漸深入,2000年成都商業街船棺的出土,說明蜀人也曾經使用船棺下葬。

當時專家普遍認為蜀人使用船棺下葬的具體時間在戰國時期,不會早於戰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