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國家博物館”

“北大考古博園”

“荊州物保護中心”

“秦始皇帝陵博物館”

“社科院考古所科技中心”

“社科院考古所化遺產中心”

“華夏科技大學”

“華夏科學院大學”

“社科院考古所”

“江西考古所”

“南昌考古所”一面面迎風招展的紅旗,就這麼豎立在墩墩山的考古基地旁邊。

雙手插著腰,站在山崗上的陳翰,看著這一面面紅旗,心中那叫一個豪氣叢生。

作為

“國字號”的專案,現在的南昌海昏侯大墓,已經成為了全國考古界的焦點。

無數來自全國各地的秦漢考古專家、漢墓考古專家、絲織品保護與修復專家、青銅器保護與修復專家、竹木漆器保護有修復專家多達上百名專家教授,都趕來了南昌,準備配合這次的考古發掘工作。

考慮到這座墓曾經在水下待過上千年,墓中的物儲存情況,可能會很不錯。

為了不對物造成嚴重的破壞,江西物局還打算斥巨資,直接在這座新成立的考古基地裡,建設一間實驗室,用於實驗室考古。

一些重要的、現場保護狀況較差的脆質物,和體量較大、器型較為完整的器物,在發掘時,要採取整體套箱提取,然後再送入實驗室進行細緻的考古清理。

也是因為建立這間實驗室,才耽擱了這座海昏侯主墓的發掘工作。好在,又多等了小半年後,在2021年的四月底,整個考古基地算是基本落成了。

試驗室考古、植物考古、動物考古和紡織品、金屬器、漆木器、簡牘、漆皮、陶等物保護方案的設計都已經完成。

各物和考古專家,也都已經進駐考古現場了。目前,各方面的準備,已經可以做到邊發掘、邊保護的水平了。

值得一提的是,從全國各地抽調來的現場考古工作者,也就是要跟著下墓室進行一線考古的隊員,基本上都是年輕人。

90後的考古隊員,幾乎佔據了現場考古隊的70,只有30的老教授是帶隊負責人。

高學歷、年輕、單身、比較能吃苦,基本上是這群一線考古隊員的標誌。

陳翰私底下問了問孔建,為什麼這次從全國抽調來的現場考古人員,都這麼的年輕。

原來,這是上頭的要求。上頭打算藉助這次西漢海昏侯墓的發掘機會,對青年考古人才進行系統化的培養。

這個新成立的考古基地,在未來的十年裡,可能會成為全國漢代考古工作者的培育基地!

這首批抽調的考古人員,只是先期的第一批而已,之後還會繼續輪換。

陳翰其實也屬於這一批年輕考古人員之一。......等到各地來支援的考古部門、單位、一線考古人員都就位之後。

等待了幾乎快一年的海昏侯主墓,終於是到了正式開始發掘的時候。在這之前,以江西考古所、社科院考古所為首的聯合考古隊,已經將墓葬上方的填土都清理掉了。

並且還將周圍的一個車馬坑、三個從葬墓葬都嘗試發掘清理了出來。那個車馬坑比較特別,是長江以南唯一見到的一座真車馬陪葬坑。

不但葬了20匹成年公馬,並且還陪葬了木質彩繪馬車5輛,為實用高等級安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