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留待聖裁(第1/2頁)
章節報錯
楊嗣昌遺表送出之後,倒也一時苟延殘喘未死。只是那健康狀況,已經是肉眼可見地每日衰弱。
沉樹人既然來了一趟襄陽,也不可能跟楊嗣昌稍微聊幾句、敲定方略,就直接回武昌。畢竟襄陽這邊如今也算是他這個巡撫的防區。
他麾下的參將楊晉爵帶著五營軍隊,一直在這兒駐守,扼住沉樹人轄區西側的北大門,沉樹人在襄陽的控制力自然是不容置疑的,反而楊嗣昌算是兵敗後撤、客居在此。
沉樹人當然要花點精力,每日巡防戰區,瞭解戰備,順便提防一下“李自成萬一在河南取得戰果後,會不會仗著已經拿下了葉縣等地的桐柏山險隘,突入南陽盆地、繼續南攻襄陽”。
因為沉樹人知道,按照《明史》的說法,歷史上李自成和左良玉的朱仙鎮大戰之後,李自成還真就南下攻打南陽、襄陽,一路攆著左良玉逃,直到逃到武昌,還站不穩腳跟,最後竟一直順著長江逃到九江才停下。
如今左良玉還是敗了,李自成也不是完全沒有“放棄難攻的開封,改打因為剛剛兵敗而空虛的襄陽”的可能性。
不過沉樹人在觀察了幾天當地戰備情況,並且派出斥候持續遠遠打探後,他也意識到出現這種情況的風險,要比歷史同期低不少。
在如今這一系列蝴蝶效應之下,除非李自成在河南遭遇了別的敗績,站不穩腳跟,否則不至於分出偏師非要南下襄陽。
因為左良玉畢竟還堵在從桐柏山口通往襄陽的道路上,李自成既然發現左良玉已經是“敵不動、我不動”,就不太可能再故意招惹左良玉、給自己多樹敵。
李自成佔領葉縣等地,只是為了上一個保險,確保左良玉不能打他,是防守性的,把兩軍交界地區的山川險隘握在己方手中,僅此而已。
如果李自成後續真想南下,並且在不逼到左良玉的情況下、單獨對付沉樹人,那他也完全可以選擇換一條路,
比如先從開封府往東南方沿著鴻溝、汝水進攻,拿下劉國能的信陽府,然後走信陽道穿越桐柏山,進入隨、黃一帶,攻打沉樹人的腹心領地。
穿越桐柏山的諸埡口當中,葉縣的方城道,和汝南的信陽道,交通環境、行軍難易,差距並不大。
相比於少招惹一家還有六萬兵力的左良玉的收益,這點地理上的小困難,李自成肯定是願意去克服的。
所以,想明白這一點之後,沉樹人就知道了,他要立於不敗之地、確保自己未來進攻之前先能自守,關鍵還是劉國能那一側。
只要守住信陽府,沉樹人的核心領地就不會被李自成威脅。
左良玉雖然已經不再聽命朝廷,卻也起到了一個堵路的作用,至少在李自成選擇未來可能的進攻路線時,卡掉了李自成其中一條走位的可能性,也算是發揮餘熱了。
既然得出了這個結論,沉樹人下一步要做的,也就很明朗了:
他需要把楊晉爵的一部分兵力,以及他從南邊長沙、衡州戰場帶回來的那點兵力,儘量往漢水對岸的隨州府先集結,然後由隨州府進一步透過信陽道、進入信陽府前線。
另外,沉樹人留在九江的,隸屬於鄭成功麾下的部隊,乃至留在安廬等地、黃得功手下的兵馬,也都要儘量往信陽靠攏。
無論後續的戰鬥,是沉樹人主攻,還是李自成主攻,主戰場都會在信陽府和開封府之間。
不是沉樹人從信陽攻開封,就是李自成從開封攻信陽。
而沉樹人需要親臨前線操持軍務,後方武昌大本營的內政、軍備、後勤,也只好繼續交給方以智幫他照看一陣子了。
他滯留襄陽這幾天,就讓手下的信使回去帶個話,讓方以智幫他按計劃排程,儘快把湖廣腹地的戰爭潛力全部動員起來。
他此前跟張獻忠交戰那兩三個月裡,大冶鐵礦、鍊鐵廠新的產出,軍工作坊新打造的武器盔甲,該往前線送的也儘快往前線送,
或者一些需要嚴格訓練才能形成戰力的武器,也可以就地裝備部隊、磨合訓練完後再去往前線,也好減少一點後勤壓力。
畢竟火器部隊的訓練,會伴隨著大量的消耗。假設只是為了練槍法、戰術,把一萬發子彈在武昌本地打完,那就只要消耗這些材料本身。要是在信陽打完,那就還要多消耗一份把這些子彈發運到前線的運力。
具體的輕重緩急、節奏拿捏,就全靠方以智幫他運籌規劃了。
方以智對於同年好友兼上司新壓下來的任務,當然不好拒絕,但他也有些難處。
原本方以智以為,等沉樹人回師之後,最多再讓他幫著操持七八天最多十來天內政後勤,就能放他清閒一陣,然後方以智就能暫時辭官、去京城奔走幫父親方孔炤伸冤。
這種事情,在後人看來很匪夷所思,但在封建時代是很正常的。當時人死了爹媽都得辭官回家丁憂三年呢,就算父親只是獲罪下獄,兒子如果知道父親有冤情、有隱情,也該拋下一切其他事情,先把親爹的冤情申訴清楚。
而且原本歷史上的方以智,在方孔炤獲罪之後,就是真的辭官專門伸冤,最後申訴成功了,他自己才回去重新做官。他的仕途也絲毫沒受這個暫時辭官的影響,回去之後反而還比原先升遷得更高了,可見明朝人治理國家也是很注重孝道的,會把這種事情傳為美談。
只不過歷史上方以智入仕之後,就一直做的京官,沒在地方上任職,所以辭官、再任也都很輕鬆。他辭官為父伸冤之前,是在翰林院當庶吉士,伸冤完之後回去,崇禎看他孝心可嘉,讓他改任翰林院檢討。還負責擔任定王和永王的講官,也就是教除了太子以外的崇禎另外兩個小兒子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