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清風和陳主簿對賬的時候,柳青在古木縣城轉悠著,要了解這邊的情況。

古木縣城面積不大,營造得倒是挺堅固的。

裡面只有幾百戶人家,一千多人口,住在這一座小城裡面,並不顯得擁擠,還有大片的閒置地方。

那閒置地方是故意閒置在那裡的,主要是為了在軍情緊急的時候讓城外那些罪民進來避災,有一個容身之地。

那些罪民們在官府眼裡雖然命賤,但怎麼也是一個生產工具,就算是出於保護生產工具的考量,也要讓他們活下來。

前年蠻族破關入侵,這一座縣城被圍了一個多月。

在破關之前,古木縣就已經提前將附近一大片區域的罪民都轉入城中,足足轉了兩三萬人入城。

有這兩三萬人協助守城,糧倉裡又有著充足的糧食,蠻族攻打了一個多月,也沒有將這一座小小的城池攻打下來,反而給自家帶來了兩三千人的傷亡。

他們就這樣熬到了大乾的反攻大軍到來。

前一任知縣就是靠著這個功績得到了最優秀的考績,去年又在完成糧食任務之後將吃空的糧倉也補滿了,兩項加起來,今年任期到了,直接給了他一個內地知府的官職,連升好幾級。

至於那些距離遠的,來不及轉移的,有的被蠻族掠走作為奴隸,有的死於蠻族刀下,有的就跑進大山裡面躲了起來。

事後統計,古木縣死於那一場戰爭的老百姓,共有兩萬多人。

這個死亡率比起臨近的幾個縣要低很多。

明秀過來,要在這裡建一座道觀和一座城隍廟,佔地面積並不大,還是可以找出位置來的。

在這座城裡,糧倉佔了很大一塊地方。

糧倉是這座城池的重中之重,甚至可以說,這一座縣城的存在,就是為了保護糧倉。

糧倉旁邊有一座軍營,駐紮了五百多士兵,由一個千戶統領著。

在邊軍的編制裡,那個數字就是一千,領軍餉也是按照一千的名額來領的,發軍餉則是發給五百多人。

那空出來的四百多名額的軍餉,自然是進了將軍們的口袋。

夏千戶能夠分到一部分,不過大頭還是進了更上面的將軍的口袋。

吃空餉,那是大乾軍隊的傳統藝能,不足為怪。

糧倉那一塊是有軍隊保護的重地,閒人都不允許往那邊去,獨佔了城裡的東北區域。

除了士兵,住在這城裡的還有商戶和有一些手工業者,比如打鐵的,織布的,做衣服的。

此外,也有一些種地的農民。

他們在城外種地,但是住在城內。

這些是良民。

所謂的良民,是遷徙過來的罪民裡面表現得好,被赦免了罪行的那一群人。

比如說戰爭的時候奮勇向前,擊殺了敵人的。

還有圍城的時候積極協助官府守城,還因此受過傷的人。

這些人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對大乾的忠誠,所以成為了良民,可以居住在城裡面,種的也是城外護城河邊的地。

這樣的人家數量不多,也就那麼兩百多戶。

讓這些良民存在,還有一個原因,是有這些人在這裡種地,可以解決城裡吃菜的問題。

他們雖然說是已經赦免了罪行,但是,並沒有獲得真正的自由,不能回到故土,還得繼續留在這裡,正常情況下,也會老死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