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秀去考察建道觀地址的時候,徐清風開始了和陳主簿的對賬行動。

他自己對賬目這樣的東西不是很精通,不過也略懂一點點。

參與對賬的,是家裡派過來協助他的人,以前就是做賬房的,現在成為了他的師爺。

師爺是官員自己聘請的,只要自己有錢,想請幾個就可以請幾個,一個都不請也沒問題。

給一個師爺的稱號,主要是提升一下對方的地位,讓外面的人能夠對其多一些尊重。

徐清風在場看著他們對賬,時不時的還問一下陳主簿這邊的風土人情。

陳主簿和這位師爺各拿一堆賬簿,逐條的清點著賬簿上面的東西。

從縣衙裡的物件開始清點,一直清點到公庫。

讓徐清風有一些心動的是,公庫裡面還是有點錢的。

朝廷重新經營小金州也就是十來年前的事情,主要是為了緩解邊軍的軍糧問題。

從內地運送糧食到邊境,成本太大了,所以才冒著風險在這一片已經荒蕪的沃土上墾荒,自己生產糧食。

這樣一來,朝廷就節省了大量的運輸成本,不需要再運送糧食到邊境去,糧食方面,直接折算成銀錢就是了。

地方上,每年都有任務,必須要供應多少糧食給邊軍,而邊軍也要提供相應的保護。

這樣做不如邊軍自己屯田種糧食來得方便,而採取這樣的政策,主要是朝廷不放心那些手握重兵的將軍們,不想讓那些將軍握住糧袋子。

一支軍隊,擁有著強大的作戰能力,還有著自己的土地來種糧食,那就可以割據一方,以後會成為朝廷的心腹大患。

土地必須要掌握在朝廷手中,糧食生產也必須要掌握在朝廷手中。

他們寧可手續複雜一些,也不能讓邊軍擁有更大的權力。

完成供應給邊軍的任務之後,剩下的糧食,先要將城裡的糧倉堆滿,以備不時之需。

糧倉都堆不下去的,就可以由官府賣掉。

這裡的城池雖然很小,居民不多,但糧食還是有地方賣的。

可以賣給城裡的居民,也可以賣給釀酒的商人,甚至還可以賣給邊軍。

——地方上送過去的糧食任務完成,邊軍就不會缺糧食了,原本是沒有道理再花錢來購買地方上的糧食,可他們每年都會從官府採購一部分糧食。

至於那些糧食的去向,是給士兵吃了,還是賣給了敵人,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雖然完成任務之後所剩的糧食不會很多,但多少也能變出一些銀子來。

地方上收穫的糧食以及支出的糧食原則上是屬於朝廷所有,只不過處置權在地方上,只要做好賬目,就沒有太大的問題。

雖然名義上這些銀子都是朝廷的,只不過是存在縣裡公庫,可是立一個名目,拿一點揣進自己兜裡,卻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

而來這裡當官的,只要不死於戰爭之下,多少還是能夠撈到一些油水的。

清點了公庫的物資,包括銀兩、銅錢還有布匹等,計算起來價值一萬多兩銀子。

這也讓徐清風感嘆上一任知縣高風亮節,都要離開了竟然還給下一任留下了一萬多輛銀子的物資。

要是他要離開了,可沒有那麼善良,怎麼也得立一個名目將那些錢給花掉。

留給下一任的超過一千兩銀子,那就算他仁厚了。

不過轉念一想,如果自己下一任是要到內地膏腴之地做知府,大概也會像上一任一樣,把賬目做得漂亮一些,留一個好的官聲,不要因為這一點尾款把名聲壞了,影響到仕途。

只有沒有前途可言的官員,才會把所有能抓到自己手中的錢都抓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