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了,這種想法,只是李軒的個人想法,並不代表著是事實。

事實是跟李軒有一樣想法的人很多。

但鱈魚的數量卻在不斷減少,甚至一度消失。

紐芬蘭大淺灘曾經一度因鱈魚而聲名鵲起,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捕撈鱈魚是當地的支柱產業。

然而到了二十世紀,紐芬蘭海域的鱈魚數量急轉直下。

等到了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紐芬蘭成年鱈魚數量僅為六十年代的百分之一。

一九九二年,當地更是直接下令禁止捕撈鱈魚,並且關閉了紐芬蘭漁場。

當時這事還引起過轟動,紐芬蘭漁業遭到重創,直接就有三萬人口失去工作,間接因此失去工作的人口更是多到無法統計。

最早感知鱈魚命運的是漁民。

鱈魚是漁民們的衣食父母,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根。

早在禁捕令頒發之前,他們就曾強烈呼籲過同行要規範捕撈。

多少年來,這些紐芬蘭當地的漁民都是沿襲著一種非常傳統的捕魚方式,以家庭為單位進行小規模漁船作業,而如今現代化的拖撈船肆意地進行大規模捕撈,一小時的捕獲量就遠超漁民數月所得,已經幾乎要把鱈魚打撈殆盡了。

只可惜當時的人們對漁民的聲音充耳不聞,結果釀成如此慘重的後果。

禁捕令頒發後,當地開始制定鱈魚的復甦計劃。

他們在各個漁村選派一些漁民,輔助漁業保護人員的考察工作。

這些漁民有些專門負責大批次捕撈鱈魚,為它們做好標記,然後全部放生。

另外一些則要對一定數量的鱈魚進行解剖,觀察雌雄,再取下它們的耳石來判斷鱈魚的年齡。

漁民們會監測鱈魚數量的增長情況,並及時向相關人員進行彙報。

這份差事對當地的漁民而言是一件幸福的事。

他們一輩子靠海吃海,除了與魚打交道,別無長物。

禁漁令頒佈後,他們拿著失業津貼,正閒得心慌慌,手癢癢,茫茫然不知所措,賴以生存的本事沒了用武之地,生活也空蕩蕩的,如今終於可以操起老本行,有點正事兒可做了。

摸起釣線漁網,才能讓他們感覺到心是熱的,人是活的。

以前每年夏天,鱈魚都來到近岸活動。

漁民們掌握了這個規律,在沿岸設下陷阱,便可將其一網打盡。

他們在海岸邊佈下巨大的漁網,這是一種十九世紀發明於拉布拉多地區的釣法,將麻線編織成網,無需設釣餌誘魚留魚,任鱈魚遊進游出,大部分鱈魚都會留在網中,每天收兩次網,一個夏天就能捕獲上千條鱈魚。

九月,鱈魚會離開近岸,向更深遠的水域活動,這個時候漁民會帶上釣線駕船到水深的地方去尋找鱈魚。

他們在魚鉤上掛上釣餌,將鉛錘系在魚線的一端垂到水底,另一端則拴在手上,一旦感到有魚掙扎就用力拉線,讓魚鉤牢牢地掛在魚嘴上,然後鉚足勁將魚拖上來。

整個過程不能有半點鬆懈,因為一旦鬆懈魚兒就會脫鉤而去。

那時候的鱈魚跟現在的鱈魚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