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鄉縣,夏館鎮。

夏館鎮位於湍水上游的熊耳山南麓,距離內鄉縣城約莫百里,此地盛產鐵礦,前范家商行老賬房尚子義坐船來到了這裡。

你沒看錯,湍水出了夏館鎮後便可以通航了,那種長約三丈,寬約一丈的平底內河沙船就可以順流而下。

這種船隻是方頭方尾,一面縱帆,船頭設有船舵,船尾設有船櫓,還有四支船槳,船櫓需要兩人才能搖動。

一般來說,若是順風,則由船老大掌舵,兩人搖櫓即可,若是不順風,則四支船槳、船櫓的六個人都需要動起來才行。

當然了,既然是內河支流,能夠利用的航道也有限,拿湍水來說,從夏館鎮出發,能夠使用的航道平均來說也就左右。

這就足夠了。

這樣的沙船,順風順水的話可以裝石鐵礦石,或根木料,夏館鎮後面的熊耳山木材豐富。

內鄉縣城既是小強師的冶鐵基地,又是造船基地,於是,像這樣的沙船順流而下時就可以在船隻前半部分裝載三十石鐵礦石,然後在船尾拖著二十根遍佈熊耳山,極為適宜用來造船的櫟木(中國橡樹)。qs

此時,船櫓、船槳都需要用上。

這就相當高效了,如果走陸路,一輛大車最多隻能裝載十石鐵礦石,還需要兩匹馱馬拉動,而兩匹馱馬要將這些物資拉到百里外的內鄉縣城,沿途的消耗也不少。

當然了,一艘這樣的沙船最少需要十個人才能開得動,十個人,就佔去了十石的運量,於是,一般來說,二十石鐵礦石,二十根木頭是沙船的合理的裝載量。

眼下,這樣的船隻一共有一百艘,全部裝載鐵礦石和櫟木,日夜不停歇地跑在湍水的河面上。

沙船裝滿之後,如果順風的話,時速可以達到十里,如果逆風或者無風,則速度只左右,百里的距離,需要一晝夜才能到。

但這也值了,小強師南下時,不僅攜帶了大量的農戶,還先後在交口堡(呂梁市)、靈石縣城、霍州、司鹽城、礦業城獲得了大量的工匠,僅礦業城就有上萬戶,這些人都是拖家帶口的,不可能全部安置在礦上、作坊裡。

於是,他們的兒子超過十三歲後有相當一部分都安置在這種船上,當然了,舵手、操帆手必須使用熟手,餘者用這些少年就行了。

一百艘船隻,就需要一千人,這一千人全部是拿薪餉的。

一百艘,一日功夫就可以從夏館鎮運來鐵礦石兩千石,也就是兩百噸,以及櫟木、柞木、杉木等木材一根。

想要每日保證這一百艘船不會空轉,那在夏館鎮就需要有足夠的鐵礦石和木料才行,眼下小強師麾下有各類工匠、礦徒共一萬三千戶,其中一半都與鐵料有關,剩下的一半又與木料有關,於是就大量安置在了夏館鎮!

如果金不換、周加禮等山賊尚未清除,小強師是不可能安安穩穩在此地挖礦、伐木的。

這樣的地方,南陽府一早就利用上了,別的不說,東漢赤眉軍在此地駐屯,以及後來的劉秀興起後,夏館鎮的鐵料、木料就源源不絕運往宛城(南陽),一早就有城堡、堆場、碼頭等規制。

然後一直延續到現在。

如此重要的地方,內鄉縣的守備龍小駒親自帶了一百騎兵、兩百長槍兵在此駐守,併兼任夏館鎮城堡、礦場、木場、大車行、船行的總監。

尚子義來到後,龍小駒趕緊迎了上來。

作為一個蒙古少年,龍小駒深知此人的份量。

龍小駒與俄木布一樣,是加入到小強師中僅有的兩個會讀書識字的,因為他們原來就有小臺吉的身份,成為龍十三的親衛隊成員後,在龍十三、盧象升等人的教導下,親衛隊的成

員在最近的兩年裡都或多或少認得了幾個字,算得了幾個數。

原本龍十三是準備將礦徒、工匠分散到各處的,得知夏館鎮的便利條件後,便決定重點經營內鄉縣。

於是,一萬三千戶工匠和礦徒有近三成分到了內鄉縣,其中又有一半分到了夏館鎮。

龍小駒跟龍小石、李信聊過,大致明白今後尚子義今後就是「工部尚書」的角色,故此,雖然尚子義已經年,眼下只是內鄉縣的縣令,但他還是親自迎了上來。

與龍小駒一起過來迎接的還有老營派到這裡負責礦場、木場、堆場、碼頭、船行、大車行的頭目,這些人一早在靈石縣城就確立了,眼下不過是各就各位,各司其職罷了。

這些活計,若是沒有一早的規劃,或者沒有像李信、龍小石這樣的長期打理後勤輜重的人管轄,一到南陽府城就想很快操作起來全無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