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宛城歲月之八:春耕(第1/2頁)
章節報錯
不過,無論是傅宗龍,還是玄默,顯然都低估了流賊的能耐。
正在大別山區躲避盧象升圍剿的高迎祥、羅汝才大軍此時又有了分化。
大別山最南端,與長江一江之隔的則是江西、湖南、湖北交界處的幕阜山,兩山之間的距離不過百餘里而已,由於長期以來認為有長江天塹阻隔,長江以南早就安心昇平多年了,那裡的衛所兵既少,營兵也一個也無。
高迎祥手下的李自成、張天琳、高傑、張獻忠四部從西面走出大別山後,突然來到兵力空虛的蘄州,然後突襲了蘄州水師,並奪取了大量的船隻,然後四部大搖大擺從那裡過了長江!
過了長江之後便進入到了幕阜山!
這件事對於明廷的打擊實在太大了,比小強旅佔據了整個南陽府還大,江南,是大明的龍興之地,一直被認為是穩如泰山的大後方,現在居然被流賊突破了!
於是,原本聚集在夔州府準備經鄖陽府去圍攻小強旅的朱燮元大軍只得先坐船順流而下,準備在湖廣、江西一帶阻截這股流賊。
當然了,這四部突入江南顯然是因為大別山區實在養活不了如此眾多的人馬所致,李自成等離開後,高迎祥便帶著餘部進入湖北,準備從那裡進入四川。
而號稱「今之曹操」的羅汝才則帶著剩餘人馬依託大別山區與盧象升周旋起來。
但由於盧象升放跑了李自成等四部,顯然受到了朝廷的訓斥,他的軍隊也只能一分為二,以天雄軍、關寧軍為主的軍隊繼續在大別山圍剿羅汝才,而陳洪範、黃得功二部則越過長江去追擊李自成等。
而對於中間的紫金梁、不沾泥大軍來說,由於之前汝寧府分守參將劉良佐大敗於龍十三之手,眼下正是軍力捉襟見肘的時候,便假意在開封府與傅宗龍的大軍對峙了一陣,然後突然南下。
大軍進入汝寧府後,一部由不沾泥率領沿著桐柏山北麓朝著豫西群山前進,一部則由紫金梁帶領沿著桐柏山南麓向西前進。
再加上湖北中路高迎祥的牽制,兩路人馬進入湖廣、河南交界之處後如入無人之境。
於是,雖然四周重兵壓境,但南陽府的龍十三卻感受到了難得的閒暇。
時間很快來到了大明崇禎六年(1633年)四月份,春耕開始了!
龍十三也參與其中。
他在南陽府城附近為自己弄了二十畝土地,其中上田、中田、下田各有一些。
此時,在整個河南府,普遍耕種冬、春兩季作物,在冬季只有一種,那就是小麥。
小麥要等到夏季才能收穫,也是大明夏糧的主要品種,而在春季,則是稻、粟(小米)、菽(大豆)、蔬。
龍十三是以老營青壯家庭的身份隨機獲得這二十畝田地的,由於偵情司指揮使龍小石、炮兵指揮使郭兆麟兩人尚未成家,便與龍十三搭夥,準備對二十畝田地進行耕種。
龍十三這樣做,除了作為大軍統帥用親自下田來對耕種表達重視外,還有實地摸清此時耕種的一些特徵的想法。
後世的龍十三就是農民出身,在農忙時也會幫著父母種地,當他來到田地與龍小石、郭兆麟兩人勞作了十日後就明白了。
大明時節的南陽府耕作已經與後世相比,除了沒有化肥,一切幾乎沒有變化!
他將靠著水渠的上田種上了水稻,對於水田的耕作來說,翻地、耙地、灌水、育秧、插秧完全與後世一樣,龍十三後世是南方人,幹起這些是駕輕就熟,讓山西人龍小石、郭兆麟目瞪口呆。
稻田旁種植菽豆。
另外的田地,他種地的苜蓿地的粟米地的蔬菜和棉花。
他這樣的安排,就是時下南陽府農
戶的普遍做法,後世的時候龍十三曾經讀過宋應星的著作,幾乎也是這樣描述的。
無論種植什麼地,無一例外都要先用耕牛或耕馬翻地,然後將田地附近的灌木叢砍伐後堆在田地裡與土堆一起焚燒,實際上是在製作第一道肥料。
等到種子播下後,就會挑著農家肥來澆灌,這便是第二道肥料。
等到出苗後在進行第三道農家肥澆灌,然後是其抽穗、結果之時施肥,中間要不斷施以除草等作業。
其中中田種植粟米,下田種植棉花加芝麻,蔬菜田則在城池附近。
與後世相比,此時的種子全部由農戶自己挑選、留用,雖然有自己的一套選擇標準,但由於沒有後世的科學育種知識,產量、抗病蟲害、抗倒伏等自然與後世無法相比。
不過,既然來到了這個世界,雖然不具備科學的農學知識,龍十三還是命令龍小石、郭兆麟兩人隨時記下那些長得高大壯實的植株,以便收穫時將其留作糧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