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鄉縣以西,從東往西依次有三條大河。

最東面的是均水(後世老灌河),淅川縣在均水東岸,往西則是丹水,均水注入丹水,匯入點大致就是黨子口。

大明在黨子口設定有黨子口遊擊一名,隸屬於鄖陽分守參將。

兩河交匯之後統稱為丹江,丹江最後在左旗營附近(後世丹江口市)注入漢水。

漢水,就是第三條大河。

黨子口以北屬於河南行省南陽府淅川縣管轄,以南則是鄖陽府均州管轄。

成化年間,漢水中游的大山(秦嶺、大巴山東脈,武當山群山)爆發流民大起義,受到官軍追剿後不斷有流民越過黨子口進入淅川縣,平息流民暴亂後,朝廷一方面設定淅川縣,一方面則在黨子口設定遊擊將軍。

設定遊擊將軍的最初目的顯然是為了阻止荊襄地區的流民進入河南。

隨著時間的流逝,由於承平日久,黨子口遊擊雖然還是頂著這個名頭,但卻常駐在地理條件更好的左旗營(丹江口市),朝廷最後也預設了這個情況。

由於南陽府此時並沒有營兵,於是直接隸屬於鄖陽巡撫的黨子口遊擊的防區實際上包括均州、內鄉縣、淅川縣。

而遊擊將軍駐紮的左旗營距離許家寨也就不到百里。

得知小強旅大軍南下,攻克裕州,並圍住了南陽府城後,最著急並不是河南巡撫,而是鄖陽巡撫!

而小強旅的第三旅李佔春部攻克內鄉縣通往淅川縣驛道上的要衝許家寨後,時任鄖陽巡撫蔣允儀、分守參將楊文富、黨子口遊擊將軍漆尚友都敏銳地意識到流賊下一步的目標是什麼。

因為此時,以老回回馬守應、革裡眼為主的流賊大軍已經進抵到西峽口巡檢司以西不到百里的西坪鎮,從這裡開始,南下可抵達鄖陽府,東去可到西峽口巡檢司、內鄉縣。

實際上,龍十三完全可以讓馬守應部拿下西峽口巡檢司,但此時馬守應卻遇到了對手,盧氏縣附近的大盜金聲桓以礦徒為主的山賊異常精悍,而馬守應、賀一龍的主要優勢還是騎兵,自從來到豫西群山後,這點優勢自然就沒有了。

而金聲桓此時的勢力範圍橫跨整個熊耳山,包括河南的盧氏縣、陝西的商南縣(後世商洛市),特別擅長山地作戰,於是馬守應等只能與金聲桓鬥個不勝不敗。

饒是如此,他的賀一龍的手下可是有好幾萬人馬的,不斷在大山中與金聲桓部作戰,這速度便慢了下來,等他帶領大軍抵達西坪鎮時,時間距離他們離開山西已經過去了兩個月之久!

得知小強旅繼續高歌猛進,佔據了裕州後,馬守應、賀一龍自是羞愧難當,不過,他們想要成功抵達西峽口巡檢司也並不容易。

此時,在西坪鎮與西峽口巡檢司之間的山谷裡,就是那從荊襄地區北上流民首領「瓦罐子」張有才的老巢所在,那條道路蜿蜒崎嶇,稍有不慎就會被張有才伏擊。

加上馬、賀兩人時刻提防著被龍十三吞併,故此到了西坪鎮後,他們從當地人嘴裡得到了四周的地理環境後,便起來徹底離開小強旅,南下鄖陽府討生活的心思。

這一節,是黨子口遊擊漆尚友所不知曉的。

包括鄖陽巡撫蔣允儀、分守參將楊文富在內也以為馬部肯定是前來與龍十三匯合的。

於是,蔣允儀立即下達了命令,讓漆尚友北上,威逼許家寨,不讓小強旅窺視淅川縣。

作為遠離山西戰場的官軍,鄖陽巡撫麾下諸軍顯然沒有意識到小強旅的厲害,並且漆尚友手下只有兩千步軍,他倒是有一些家丁,不過也就幾十騎而已,這便是他全部的騎兵。

何況,他還要分出軍力鎮守左旗營、黨子口,於是,能出動的兵馬

便只有千人。

不過,漆尚友並不認為有什麼不妥。

從左旗營北上,直到許家寨(師崗鎮),到處都是連綿不絕的丘陵,想要用展開大規模騎戰想都不用想。

而鄖陽巡撫麾下諸軍的兵員全部來自荊襄地區大山中的山民,一個個身形雖不高大,但卻極為精悍,由於常年在山上、山下來回,一個個練就了鐵腳板,不說別的,就這行軍一途就遠比普通明軍強。

甚至比邊軍還強。

與一般明軍差不多,漆尚友手下長槍兵為主,雜以長刀兵和弓箭手,他這長刀卻是荊襄地區大山山民慣用的介於陝北大刀與苗疆苗刀之間的一種十分適合於山地作戰的刀。

這種刀比苗刀寬一些,但比大刀窄一些,實際上就是短一些的朴刀,成化年間,流民們就是憑藉這種刀,加上自制的藤牌一度殺的官軍屍橫遍野。

鎮壓流民起義後,朝廷倒是吸取了鄖陽府流民的長刀、藤牌技法,將其作為一個新兵種納入到鄖陽巡撫麾下諸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