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4 賑災(第1/2頁)
章節報錯
454 賑災
這一天,路曼聲照例想留在驛館看書休息,一大早,卻有人將她請了出去。
不是別人,這人正是宮旬。
直到現在,她都不知道這個假宮旬叫什麼名字。或許說,他不需要名字,在他出面之時,他就是宮旬。而當他不是宮旬這個身份,那他就不可能暴露在日光之下了。
“三爺。”路曼聲不明白,他為何突然來找她。
“路御醫,你派上用場了。”
這次帶路曼聲出行,宮旬確實是有自己的考量。但另一個方面,也是因為隨行隊伍中確實需要加入一名御醫,路曼聲的存在也是必不可少。
路曼聲很快便明白了她所說的,在粥棚外,沿途各個街道上,總有一群人正在為病痛所折磨。
大旱之後便是一連串的身體疾病,疾病過後,很有可能便是瘟疫。在還能插上手的時候,儘早解決這些病人的身體狀況,也是刻不容緩之事。
“我昨日看過了甘州城中的大夫,對病人態度很差,治療也很粗糙,再這樣下去,他們對大堯王朝肯定失望透頂。”
這些貪官汙吏們,做了壞事,卻讓整個朝廷買單!
路曼聲看了一眼宮旬,發現他說話的語氣還真像是一位太子。做著太子替身的他,不能享有自己的身份,也不能過正常人的生活,對宮旬應該是有著怨言的吧,為何還能說出這樣的話?
路曼聲有些不太理解。
“你需要我做什麼?”
“這些大夫,我交給你管理,你務必要讓他們專心為這些病人治療。吳州使那邊,我也已經打好招呼了,命令已經下達下去了,你隨時都可以就位。”
路曼聲沉默,這樣她就休想要置身事外了。吳文聰有什麼行動,她肯定也是首當其衝,成為他們要對付的目標之一。
只是,這樣做是宮旬授意,還是他自己臨時想到的,真的只是為了這些病人們?
也不怪路曼聲,她原本並不是一個多疑的人,在對上宮旬之後,一個不小心就會掉進他的陷阱。她對他,也不存在什麼真的信任,就算曾經還有一點,也被這幾次給毀得差不多了,故而他做什麼事,她都忍不住先行懷疑一番。
“路御醫,情況緊急,我無法相信別人,也不能拜託別人,只有你。我相信你身為一個御醫的自覺,在這種情況下,你知道該怎麼做。”
御醫的職責,便是救死扶傷,看到這些人為病痛所苦,她不能只考慮自己。
路曼聲知道他的意思,這種情況下,她也沒有別的選擇。於是點了點頭,“我知道了。”
“謝謝你,路御醫!”假宮旬的臉上,流露出孩子一般乾淨明亮的笑容。路曼聲有些怔忡,這樣的笑容,是真正的宮旬所沒有的。他即便在微笑著,也總帶著一股說不清道不明的深沉與算計。
吳州使已經將甘州城負責旱情之後診治的大夫們給召集起來了,有些個真心想要救人的熱心大夫,已經倒下了。還剩下的這些,有的形容疲憊,而有的則是一臉的煩躁與無奈。
幫州府救人,本來就是一樁辛苦活兒,沒什麼錢不說,有的時候自己還得貼上藥錢。不是他們小氣,而是那些州府,自己吃得腸肥肚滿,就連病人的救命錢都要貪汙,還一方面用些大道理來苛求他們這些可憐的大夫們,把他們當成他們那些有錢的大老爺似的。
長此以往,誰受的了?
現在這甘州城中,最多的便是災民。不是不想救,是根本就救不過來,心有餘而力不足,再這樣下去,他們都得拖垮。在這樣災荒年,還是想辦法保住自己的小命吧。
就是抱著這樣的想法,原本還有些良心的大夫也慢慢心灰意冷。朝廷都不做什麼,州府拼著命的貪汙,靠他們幾個小大夫又能做什麼事?
就是這樣的心態,席捲著整個甘州城。上面的人拼命想多貪點錢,下面的人只求自保,而那些連溫飽都無法做到的百姓們,就只有等死,或是等著上面那微薄的救濟。
上個月,州府在派發的粥裡放了不少的沙子,粥也越來越少,越發的粗糙。終於,一群年輕人扛不住了,一氣之下,砸了粥棚,一群人合夥據山為王,別的都不做,專門打劫朝廷運下來的救濟糧。但這些人,哪是州府官兵的對手。打得一路逃竄,想搶賑災的糧食搶不到,也只好把心思動到了沿途的商旅身上。
之所以搶賑災的糧食,是想著這些糧食最後也分不到百姓的頭上,與其讓那些貪官中飽私囊,還不如他們據為己有。而在百姓需要之時,也可以把這些糧食分給他們。
都說官逼民反,朝廷不給他們活路,他們就要反了這朝廷!
一群激進的年輕人,在反抗是死、不反抗也是死的道路上,選擇了前面一條。
只是這個地方的貪官汙吏,很是瞭解他們的心思,也一再派人鎮壓,趁機也剷除了不少反抗聲高熱的災民,把這些人扣上了刁民的帽子。就算朝廷查下來,也不能說他們什麼。
在這樣的大形勢下,官民之間的矛盾越發的嚴峻。而那些據山為王的,被人逼得沒了生路,也顧不上一開始聚在一起的初衷,真正成為了賊匪,無辜的商旅被他們搶了東西、有的還被他們打傷。下一步,估計就能殺人了。
難得幾個清明人世,看到甘州的現狀,真是痛心疾首。幾條蛀蟲,就將整個甘州城汙染成這副模樣。再這樣下去,甘州真的會成為一死亡之城。
有志之士聯合起來,打算一起向朝廷上書。這件事本來是秘密進行的,但還是被吳州使他們知道了,這些有志之士先後被秘密殺害,只剩下了幾個,在聽到這些事之後躲了起來。
吳州使和當地軍隊聯合起來,牢牢把握著這城中的大政,不讓甘州城真實的狀況走漏。另外一方面,不斷地向朝廷要錢,誇大甘州城旱災的情況。朝廷幾次派人查探,都被甘州城城中災民情況所染,朝廷的災銀一撥撥下去,卻沒看見災情有什麼顯著成效。
育成帝察覺情況有異,懷疑甘州城州使貪贓舞弊,派欽差徹查,欽差回來稟告一切正常。幾次三番,都是如此。直到上一任,他派去一位耿直的欽差大臣,便再也沒有回來。
那些人能收買便收買,收買不了的便殺害。育成帝終於證實,甘州這潭水,渾得厲害。這便有了接下來的事,不惜一切力量,也要拔掉那些朝廷的蛀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