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壁左思右想,將腦中看過的上千本醫術回想個遍,這種情況乃是醫書中所無,就連近乎神話的糟粕醫書內也沒有相關的記載,反倒是被稱為醫之始祖的《黃帝內經》中有關於陰陽調理的法子有些接近,其中《素問》篇上記載,寒為陰熱為陽,陰陽必須協調,有關於陰陽論,岐伯答黃帝的話就已經說得明明白白:“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天覆地載,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陽予之正,陰為之主。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則天地四塞。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之可數。”

岐伯又言,陰陽之氣,執行不息,遞相傳注於全身,氣運於裡,形立於表,這就是陰陽離合、表裡相成的緣故。

也就是說,無論陽盛陰衰還是陰盛陽衰,都足以使得陰陽相離,又解釋了什麼是陰中之陽,陽中之陰等等,而伏纓現在的這種狀況,簡直是陰中之陰,體內半點陽氣也無,身為孩童,體內陽氣本為最盛,現在他體內被陰寒氣勁盤踞,能活著已快突破李東壁的所知,而如何將陰寒之氣洩出,又同時補充陽氣,這讓他陷入迷茫當中。

因為無論是什麼病症,都講究緩緩改變,治病更是一種欲速而不達的表徵,償若洩出寒氣過猛,陽氣得不到及時的補充,也一樣能夠要了他的小命,更遑論如何洩出寒氣的同時又補充陽氣。

償若陽氣補充得太猛,而陰氣得不到及時的傾洩,則會因為陰陽氣勁同時旺盛,也會要了他的小命。

想來想去,李東壁只想到一個辦法,那就是以毒攻毒,用釜底抽薪之法,這孩子體內陰寒氣勁之盛,既然無法宣洩,便只能化解,所謂否極泰來,陰極而陽生,就是這個道理,但是解鈴還須繫鈴人,他中的陰寒之氣和習武之人的內力氣勁無異,所以也只能找武學高手來幫忙。

而能夠活伏纓的高手,不是在武功上高絕,而是在內力上到達極高的境界,足以駕馭伏纓體內的陰寒氣勁,想來想去,只有少林寺的方正大師。

李東壁將所想說了出來,範縈懷道:“這孩子中的寒毒都是因我而起,我帶他去求方正便是。”

說著範縈懷就要帶著伏纓離去。

李東壁將他拉住,接著說道:“他去找方正大師說不定會有一線生機,但這中間卻有個難點。”

範縈懷問道:“什麼難點?”

李東壁道:“此處到嵩山少林寺有兩三千里路,就算你騎著快馬,至少也要十天八天,這孩子現在體內寒氣太盛,能否撐到少林寺,實在是難說得很。”

範縈懷身子一顫,問道:“神……神醫,那……那怎麼辦?”他感覺自己在此事上實在是無能為力,顯得十分無助。

李東壁道:“我可以用銀針制住他的心脈,然後讓他服食龜息丹,將他體內寒氣暫時剋制住,可保他半個月內寒毒不會發作,只不過半個月內你必須要到少林寺,否則之後會怎樣,連我都無法預料。”

範縈懷算了算,就算帶著伏纓,每日走上兩百里地,半個月的時間也足夠道少林寺的了,若在平時,他肯定立即答應下來,但現在南宮家的人在後面追擊,他便不能大搖大擺地走官道,半個月能不能到達少林寺,他也不能斷定。

李東壁道:“難道你還有什麼顧慮不成?”

範縈懷道:“我……”

他剛說了個我字,就聽到外面有人喊道:“李言聞,李言聞!快出來救命!”

李言聞似乎不在家,李東壁來不及聽範縈懷的解釋,匆匆走了出去。

範縈懷拉著伏纓的手,現在伏纓生死難料,他對來人是誰的好奇心都沒有了。

他不好奇,伏纓卻好奇,他說道:“師父,咱們出去看看,是誰在喊救命。”

範縈懷沒有阻止他,伏纓當先跑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