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八旗的巴牙喇為何很難打退(第2/3頁)
章節報錯
朱梅笑問道,“假設這范文程有這本事,那你覺得,這一套動作下來,在電光火石之間,他能成功攻擊幾個人呢?”
徐敷奏一愣,猶豫了片刻,方道,“大約一兩個人罷……不過在戰場上,衝陣的意義不就在於此嗎?只要能引起混亂,擾亂陣型,使敵軍短時間內無法互相配合,不就能各個擊破,突出重圍了嗎?”
左輔搖頭道,“倘或是普通騎兵,或許倒行得通,可是這八旗巴牙喇的組織配合已然相當完善,幾乎不會受這種突發襲擊的影響。”
“假設這范文程在方才突然發難,陣中之人也不會因此而亂了陣腳,反而其餘之人會一擁而上,即刻將那范文程制服在地。”
徐敷奏問道,“這是如何做到的?”
朱梅答道,“紀律,奴酋殺起人來心狠手辣,每逢臨戰,奴酋則在每隊的巴牙喇中都設一押隊,押隊者配有朱箭,如遇在戰陣中胡亂喧譁、獨進獨退者,押隊之巴牙喇即能以朱箭射之。”
“每一仗打完之後,八旗便要一一查檢,倘或某一人背上留下了朱箭射過的痕跡,則不問輕重,即刻斬之。”
“故而金軍作戰,一向令行禁止,只進不退,因為如果前進,則尚有生還的希望,但凡臨陣退縮,則只有死路一條。”
徐敷奏想了想,又道,“可是這後金八旗,皆由原來遼東女真諸部的女真人組成,許多人本來就來自於同一部落中的同一氏族。”
“倘或在作戰之時,來自同一部落同一氏族的旗人集體臨陣脫逃,難道這奴酋還能把整整一個部落的女真人都殺了不成?”
左輔笑道,“這就是奴酋的狡猾之處,八旗在建立之初,雖然會對來自同一部族的女真氏族有所傾向,但並不會將同一家族的子弟完全歸併到一個旗裡,而是儘量分開整編。”
“譬如後金五大臣之一的費英東,他出自瓜爾佳氏一族,隸屬於鑲黃旗,而他的次子納海卻屬於正黃旗,七弟朗格屬於鑲白旗,同族的扎鼐屬於正白旗,同族的丹布屬於正藍旗。”
“如此一來,來自於不同部族的女真旗人便被奴酋組織了起來,建立起了對整個後金的忠誠,同時又避免了除愛新覺羅氏外的其他女真家族在某支旗軍中影響力過度膨脹的問題,因此某個牛錄倚仗氏族集體臨陣脫逃的事情,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
徐敷奏又問道,“那要是那個負責押隊的巴牙喇本人臨陣脫逃了,其他人不就一鬨而散了嗎?”
朱梅道,“那也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
徐敷奏問道,“這又是為何?”
朱梅道,“八旗之中,能成為巴牙喇的騎兵,個個身經百戰,皆從屍山血海中而來,你見到方才那支援軍中身著白甲的騎兵了嗎?”
徐敷奏點頭道,“見到了,我還以為那是兩白旗裡的旗人呢。”
朱梅道,“並不是,兩白旗是全白甲,那些騎兵卻是乍一看穿的是白甲,細看卻身著銀甲,這樣的白巴牙喇,八旗每百個甲兵中才有十人,剩下的九十甲兵,則分別是四十個紅巴牙喇和五十個黑營兵。”
“據說這八旗的旗人從十五歲就開始考核,合格者為步甲,優秀者為馬甲,然後再依據戰場斬殺的數量漸漸擢升,斬殺一百首級者可穿紅甲,再在紅甲中選取騎射雙絕者為白巴牙喇。”
“所以白巴牙喇的數量非常稀少,可以說是千里挑一,譬如奴酋麾下的兩黃旗之中,合計也只有兩百餘白巴牙喇,不過這白巴牙喇的人數雖不多,卻絕不會以次充好。”
“這些白巴牙喇還配備最好的裝備,多穿三層甲冑,內有鎖子甲,中有綿甲,外有鐵甲,防禦力驚人,還可以熟練使用各種兵器。”
“女真人重軍功,白巴牙喇在八旗內部地位很高,倘或白巴牙喇臨陣脫逃,那麼他們的威望也將不復存在,而他們是經過千錘百煉才成為白巴牙喇的,是寧願死也不會放棄這一榮耀。”
袁崇煥覺得朱梅解釋得相當貼切。
歷史上八旗的白巴牙喇,是連清初八旗旗主本人都忌憚的存在。
皇太極登基後,為了削弱各旗旗主的力量,還專門建立了“巴牙喇營”,將各旗的巴牙喇集中使用,每旗另設巴牙喇營的主官。
即便如此,當皇太極逝世之後,豪格與多爾袞為汗位相爭之時,巴牙喇作為一股八旗內部極為重要的政治力量,甚至左右了後金汗位的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