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地本名澤州府,仔細追溯的話,它在大燕時期就是燕齊爭奪之地,直到前陳文帝將其納進版圖。

大概是因為澤州府位於前齊之南,所以前陳文帝定策收復時,常以“南地”代稱。

久而久之成了習慣,南地之名就這樣傳襲了下來,直到大楚現今,朝堂上下還是這樣稱呼。

當然一地之名怎樣稱呼不是重點,重點在於此地靠山臨海,內陸河海江湖支流豐富。

這裡不僅常年潮溼溫熱,雨水更是豐富到河水暴漲。

像山體滑坡、泥石流、洪澇潰堤這等氣候災害,當地人真是屢見不鮮。

因此上,朝廷也好、當地府衙也好,其實都有救災備案,負責官員對於救災程式早已輕車熟路,不管是以工代賑、還是排程糧食,都有可以直接搬用的先例。

按理說,朝廷方面其實不用派出巡撫賑糧的。

然而,之前盛產糧食的彭州,爆出官員勾結豪強以陳糧換新糧,又將其倒賣的驚聞。

於是,朝廷從那時起,就對巡撫賑糧作了嚴格規定,不管當地有無能力對災情作出處理,朝廷都要委派巡撫前去,既是賑糧、也是監督。

當然,南地這次也的確需要朝廷的糧食支援。

原因還是在於彭州。

彭州驚聞因災情而起,雖說朝廷派出內衛和駐軍聯合調查,嚴肅處理,一時之間不法官員和豪強的人頭滾滾落地,可處理過後,當地缺糧的問題仍需要解決。

朝廷只能從各地抽調糧食庫存援助,南地自然也是排程目標之一。可誰承想,南地竟然又發生了幾十載不遇的洪澇。洪水決堤,無數良田淹沒其間,種好的秧苗十不存一,更有許多糧庫遭到衝擊。

彭州那邊兒大旱造成糧食減產,即使朝廷免稅,當地產糧仍舊勉強維持百姓生計,根本無力償還之前各地援助的存糧。

因此,南地洪澇需要糧食救濟時,周邊能排程的糧食很是有限,若不是之前抽調糧食援助彭州的名單裡沒有齊州十二郡,那打頭陣的楊溫農侍郎也不能那麼快出巡南地。

當然,話說回來,若是齊州十二郡沒有糧食可借,說不得楊溫農侍郎一行不至於在江上遭遇劫匪,損失嚴重了。

也是因為楊溫農侍郎一行殷鑑不遠,所以盛苑出巡之前,就特將戶部抽調糧食計劃作了修改。

用她的話說,周邊地區即使有糧,也庫存不多,與其鹽鹼地上揪稻苗,還不若留著糧食給它們保底,免得再有旱澇,當地無力供糧。

至於糧食來源……這世界上又不是隻有大楚一國,不說萬里大洋之外的國度,就是大楚周邊,也有很多藩屬國盛產糧食。

大楚又不是沒錢,臨時採購也就是了。

至於採購所需糧食種類,雖說當地盛產稻米,可盛苑還是在採購單上增添了豆類、果子、檀香、燕窩、胡椒等物件。

後面這些除了豆類可以給當地百姓充飢,剩餘的,都是盛苑準備用來跟當地豪紳換糧食的。

沒有錯,講道理的盛侍郎,打算用當地豪紳的存糧作為補充,從而解決糧食運送時間過長帶來的缺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