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退兵(第1/2頁)
章節報錯
杜預心情很糟糕。
鍾會的軍隊主力仍在樂城,荀愷這邊突然崩潰,南鄭的自己莫名其妙就首當其衝,變成了阻擋蜀軍、收拾殘局的第一線。
自己可不能留在這裡等死,必須當機立斷,將南鄭的軍隊撤往樂城。
在荀愷軍隊大敗,漢城之戰敗局已定的情況下,留守南鄭的長史杜預並非沒有堅守城池、挽回敗局的想法,也並非不擔心沒有軍令擅自撤退的罪責,只是形勢迫人、事不可為,再白白搭上南鄭的魏軍對漢中大局也沒有絲毫作用。
他一面派飛騎向樂城的鐘會告急,一面緊急組織南鄭的魏軍撤離。
至於荀愷這些跑路飛快的殘兵敗將,自然要順帶捎上,他們如何處置,還需要等鍾會去決定。
魏軍臨時緊急撤離,上下亂作一團,許多底層吏士還沒弄清楚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局面,撤離事宜不僅紕漏頻出,路上更是出現了不小混亂,差點演變成一場人心渙散的大逃亡。
但事實證明,這個決斷是正確的。
當天下午,第一支奉命追擊而來的蜀漢軍隊就兵臨城下,一路暢通無阻地開進了南鄭城。
若是猶豫不決,杜預很大可能就要撞上蜀漢追兵。
···
牽一髮而動全身,戰爭局勢天翻地覆也就一夜而已。
之前鍾會是巴不得蜀漢軍隊進攻漢中,在自己佈下的銅牆鐵壁面前碰得頭破血流,現下他是恨不得使出渾身解數來組織指揮麾下大軍撤離漢中,以免遭受全軍覆沒的厄運。
他麾下還有七八萬兵卒,兵力依然不遜色於姜維大軍,但敵境作戰、累月經年,長時間的對峙僵持,軍隊士氣、糧秣輜重等方面根本耗不過蜀漢本土,魏武的“雞肋事件”殷鑑不遠,鍾會沒有把握打贏這一仗。
在他這個位置上來看,漢中之戰,若不能全勝,那就是敗了。
所以在得到杜預急報的一個時辰內,早有籌畫的鐘會就放棄了原先在漢中與蜀漢軍隊決戰的設想,緊急擬定伐蜀大軍分路分批從漢中撤離的計劃。
漢城一敗,南鄭估計很快也要易手,漢中西境都在蜀漢的兵鋒覆蓋之下,走褒斜道退入關中是不敢走了,必須把儻駱道、子午道的南面入口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兵分兩路從這二道撤離漢中,偏師劉欽的軍隊則放棄圍攻黃金圍,沿著漢水退入魏興郡。
退路是定下了,但麾下的大軍可沒有辦法像指揮少數人馬那樣說走就走,至少需要兩三日的時間來準備。
像各部依次拔營撤離的次序、提前控制山路入口、肅清道路的軍隊、向西迎擊蜀地追兵、迷惑姜維的兵馬、銷燬帶不走的大宗輜重物資、留下斷後策應的精兵等等……
這些事情一樁樁都要從腦海裡過一遍,力求做到各個環節緊密相連、前後呼應,這樣才能夠讓大軍撤離少出岔子,降低被蜀漢軍隊追擊繼而引發大軍潰敗的風險。
組織一場大撤退,遠比展開一場大規模進攻要困難得多,稍有不慎,殃及三軍。
鍾會和他的將佐時下只能硬著頭皮扛下一切,拼盡全力也得把麾下軍隊安全帶出漢中。
···
五日後,儻駱道上。
行走在叢山峻嶺間的魏軍綿延二十多里,從高處鳥瞰去,宛如一條修長的飄帶隨風搖曳,曲折地繞著山川地理的等高線,一路蜿蜒通向遠方。
在身邊親兵幫助下,手腳並用攀上路旁一處高聳山岩的鐘會滿眼血絲、臉色晦暗,他顧不得喘氣歇息,就迎風走到了制高點,遠眺觀察麾下大軍的行跡。
前頭部隊高擎的旌旗沿著來時的道路,已經轉過一處大彎,險峻的山體和蔥翠的叢林遮擋了視野,後方行軍人馬的聲音隨風飄來,其間夾雜著車輪聲、馬嘶聲和嘈雜的叫嚷聲。
更遠處,有一段環繞山峰的懸空棧道愈加兇險,時而盤山而上,時而往下通往幽處的曲徑,沿途是遙遙相對的雲樹,腳底下則是幽深難測的谷底。
一塊塊飽經風雨洗禮的木板鋪成了一條脆弱的通行線,行人稍不留神,一腳落空就會墜入無盡深淵、萬劫不復。
入蜀道路艱險,鍾會來時已經走過一遍,心知再苦再難,大軍也趟得過去,但這遭撤退的行路難與伐蜀來時滿懷豪情不同,卻是五味雜陳,難以言喻。
他迎風而立,衣袂飄飄,胸中心緒如山中雲霧般變幻不定,觸及塊壘處竟引得高亢長嘯,左右無不側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