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成都的姜維是知道自己這些時日在蜀郡各地行縣,突然派人前來,一定是有大事發生,而段灼的身份和職務,雖未見面談話,姜紹也已經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呢。

段灼是涼人,他主要是幫助姜維處理軍機的,他的匆匆到來,必定是北邊有了重大情況。

姜紹與他見面交談之後,雖未在人前顯露喜怒形色,但還是很快下令改變行程,不去他本來必要去看的臨邛了,郡縣一行車馬人員儘快返回郡府。

趕回成都之後,入夜,姜維、姜紹父子二人在密室中商議軍機。

“這是從魏國境內傳回來的確鑿情報,五月份司馬昭進位晉王之後,身體就每況愈下,已經病倒在床,苟延殘喘,時日無多了,此人一死,魏國朝野必將生亂,此乃北伐進取之機也!”

姜維站在一方隴右輿圖面前,盯著圖上山川出神的說道,語氣中仍然能夠感受到他的興奮。

姜紹雖然內心也有一點波動,暗自想到又有一個三國名人要沒為黃土了麼,但他對姜維口中所謂的這個“北伐進取之機”頗為懷疑。

魏國兩年前才剛剛糾集二十萬大軍大舉伐蜀,這種龐然大物的力量是極其強大的,最近一段時間國力也是大勢向好,就算司馬昭一死,朝野會有一點小亂子,可哪裡稱得上生亂。

姜維見姜紹沒有回應,心知他內心必定對這份情報生疑,於是又轉身從案几上拿了另外幾份情報給姜紹,讓他仔細再看一看。

姜紹在燈下看的很仔細,看完之後前前後後梳理了線索,大致明白了這份情報的緣由。

司馬昭不久前選定的繼承者是長子司馬炎,也即現今的晉王太子,他是一個在後世聽說過名字的名人,不過他的繼業者之路並不算順利,中間經歷了一些波折,算是有驚無險才得到了世子的地位。

他有個弟弟司馬攸,之前過繼給了司馬師,號稱“性孝友,多材藝,清和平允”,在朝野的名聲遠在司馬炎之上。司馬炎之前是生出過心思想要把繼承人的位置給到司馬攸的,畢竟他自己的位置也是司馬師給的,而且司馬攸實際也是他的親兒子,不管怎麼樣自己都不算虧。

不過因為長幼有序的禮法和朝中重臣的堅持,苦心孤詣作家門的司馬昭也無法隨意違背禮法,忤逆眾人的心意,把沒有什麼過錯的長子司馬炎世子之位廢黜,把司馬攸提拔上來。

所以在這個敏感時期,一開始沒有被當做繼承人培養的司馬炎的地位還不穩固,魏國朝野就容易生亂。

而且司馬昭一死,年紀不過三十歲、沒有什麼功績名聲的司馬炎也很難壓制他的長輩司馬孚、司馬望這些人物,這也是一個容易發生族中爭權奪利的內亂隱患。

這種情況並不少見,孫權繼位之初就出現過諸如此類的情況,當時,孫策剛剛統一江東沒有多久,地方士民及賓旅寄寓之士仍存異心,江東危機四伏,所以孫策一死,局勢旋即動盪不安:

廬江太守李術公開反叛,宗親內部廬陵太守孫輔通敵曹操、孫暠企圖奪權,丹陽太守孫翊和宗室重臣孫河遭到部下殺害,豫章、會稽等地數萬山越也伺機作亂,若是當時有強大外敵插手干涉,只怕此時就沒有了吳國政權了。

這份從魏國傳回來的情報,就認為司馬昭一死、司馬炎繼位,很大可能就會出現這種情況。

姜維看起來也是比較認同的,否則也沒必要匆匆派段灼把自己找回來商議進軍北伐之事。

姜紹梳理清晰之後,一時間沒有不知如何開口。

因為這種關係範圍龐大的情報,它的資訊千絲萬縷,內外部情況更是瞬息萬變,從來就不是容易能夠下定論的,英明的決策者總是需要憑藉一份敏感的先知去獲知、分辨、判斷,然後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加以行動。

過了片刻,姜紹終於說出他看法,“正所謂知己知彼,按照這情報上說的情況來看,老謀深算的司馬昭一死,之前不見有什麼功績名聲的司馬炎繼位,確實有可能會有一些朝野的波動,但這是否能夠釀成內部大亂實在還是有待商榷。”

“而且國中之前有黃皓弄權,國力下降,近年來更是前後遭遇了魏兵入侵、閻宇作亂這兩場天府之變,國力也受到了削弱損失,至今仍然沒有完全恢復元氣,重回諸葛丞相時代的兵強馬壯,若此時以國中之兵北伐,與曹魏、司馬家的大軍交戰,只怕勝算不高。”

姜維聽出自家假子沒有什麼出兵攻打魏國的想法,隱隱還有勸阻自己的意思,他喜怒不形於色,只是眉頭挑了一挑,聽到姜紹又繼續說道:

“時下已經是六月底,若是等到秋高氣爽再進軍,只怕一切早就是塵埃落地、波瀾不興,可要是抓緊進軍,又恐怕準備不足、士氣不高,七月份暑氣未散,還是不利於長途行軍跋涉的。。。”

見姜紹喋喋不休像朝堂上那些勸說自己止戈停戰的儒生一般,姜維終於忍耐不住,徑直襬手打斷了他的講話,反問道:

“子復先不要講你的這些不適合北伐打仗的道理,你倒是說一說,自諸葛丞相之後,國家為何國力日漸衰落,以至於連續兩番遭遇天府之變?”

姜紹聞言,只好把嘴邊的話重新咽回自己的肚子裡,摸著頜下短髭認真思索起來。

蜀漢國力衰弱的原因當然有很大,劉禪是個平庸之君,國內各方心力不齊、宦官黃皓以權謀私、便宜父親屢次北伐失利等等······

只是姜紹這一次卻沒有再開口,他知道姜維的脾性,他這麼說,自然就是由他的主張和見解,於是洗耳恭聽他的高見。

果然,姜維目光炯炯,語氣嚴肅地說道:

“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奪志。為父以為,國力一日比一日衰退下去,就是因為國家的志氣已失!”

“國家的志氣如同人的魂魄,人無魂魄則整日渾渾噩噩、矇混度日,國家沒了志氣,就只會爭權奪利、蠅營狗苟,長此下去,人怎麼能夠不精力衰退,國家又怎麼能夠不國力衰微呢。”

“季漢立國之初,昭烈皇帝就在武擔山上昭告天下,要‘嗣武二祖,龔行天罰’。丞相亦言‘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國家就是憑藉著‘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凝聚了人心,聚集起了一班忠志之士、貞良之臣,可看看後來人都做了些什麼?”

“搞暫停北伐錯失諸多良機,寫《仇國倫》分散人心,志慮忠純之士懷才不遇,奸邪諂媚小人躋身廟堂,他們這麼一通亂搞瞎搞,把國家志氣都搞丟了,把朝野人心都搞崩潰了,於是大勢一發不可收拾,諸葛瞻、董厥、閻宇之徒,人人只知爭權奪利,人人只知排斥異己,這樣的國家哪能不敗,這樣的國力哪能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