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蜀郡(第1/2頁)
章節報錯
全國推行度田料民,雖然預想中後面長期收益很大,但前期投入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也是巨大的,而且容易把荊楚人、巴蜀人得罪個遍,鬧得朝野一片沸反盈天,十分不利於姜維的執政地位。
所以姜維沒打算用這一條,至少在沒有打出一片新天地,補充進來新力量之前,他是不打算在蜀地用度田料民這一招的。
劃掉度田料民一條之後,他幾乎不假思索又劃掉了開發南中這一條。
南中這一塊地盤,也算是埋葬了不少蜀漢的能臣武將,比如被諸葛丞相稱讚為“曉暢軍事”的將軍向寵、南中本土忠於蜀漢的豪強呂凱等等。
就連現存的老將張翼,以剛直著稱,能力也還不錯,但在南中那塊地方也待不下去,最後不得不遺恨卸任離開。
歸其原因,南中雖然號稱是“賦出叟、濮耕牛戰馬金銀犀革,充繼軍資,於時費用不乏”的好地方,但這塊地盤上夷、漢混雜,治理成本很高,想要開發更得前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
據守睿智如諸葛丞相,在平定南中、收兵北返的時候,就下過這樣的一個論斷:
“若留外人,則當留兵,兵留則無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傷破,父兄死喪,留外人而無兵者,必成禍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廢殺之罪,自嫌釁重,若留外人,終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運糧,而綱紀粗定,夷、漢粗安故耳。”
但事實是想要做到“不留兵,不運糧,而綱紀粗定,夷、漢粗安”是很難的,諸葛亮平亂的大軍一離開南中,就出現了“後軍還,南夷復叛,殺害守將”的惡劣情況,靠的還是南中建寧豪強出身的李恢前往撲滅,才繼續保住了諸葛丞相南征的成果。
此後又有劉胄反叛,依靠朝廷派出的馬忠、張嶷等人把這股叛亂人馬給平定了。
南中這塊地盤,也是在馬忠、張嶷等人任內繼續做好“綱紀粗定,夷、漢粗安”,還開拓了統治範圍,誅滅了不臣服的部落,完成南中七郡的統一。
但取得這一成就的代價,是建立在姜維一直沒有機會統帥大軍北伐,只能帶著近萬人馬在魏國邊境打打游擊的基礎上的。
換句話說,蜀漢國力有限,圖南則不能圖北,南中之前已經開發過一波,也取得了“軍資所出,國以富饒”的良好效果,那麼維持原狀就夠了。
現下再開發南中需要繼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會嚴重影響到姜維心目當中“北伐”這蜀漢第一國策的推行。
年過六旬、垂垂老矣的姜維耗不起、更等不起,一心向北的他是絕不會去開拓南方的。
所以他想都不用想,就劃掉了開發南中這一項,然後把官營鹽鐵、收山澤之利、鑄幣、擴大蜀繡等手工業生產、增加官方貿易份額多項財政政策一一都作了批示標註,表示準允了水衡都尉陳裕所請,自己要逐項拿到議政堂上敲定推行。
陳裕在末尾也放了大話出來,說姜太傅若是能夠把他提議的這些良策推而廣之,那他放言只用三年時間,不僅能夠讓國家招兵買馬、打造器械,還能夠讓府庫充實,讓蜀漢大軍恢復到諸葛亮北伐時期的盛況,十萬堅甲利兵之眾齊舉,支撐姜維揮師北伐,打一場興復漢室的大仗。
這正中姜維下懷,對陳裕的話他也就無不準允,一心想著陳裕能夠人如其名,讓國家府庫富裕起來,支撐他統帥十萬大軍北伐中原。
對此,姜紹獲知後頗為憂心。
這是一場十分冒險的豪賭,他們做的是賭國的勾當,勝則奪取魏國一部分地區,勉強還有周旋轉圜的機會,敗則內憂外患、眾叛親離,蜀漢好不容易續上的國祚也將斷送在他們這一班人的手上。
還有,且不說用三年時間斂巴蜀可斂之財投入到戰爭上,供老將姜維去打一場北伐大仗是否是明智之舉,單單統帥十萬大軍需要協調統籌的事務就是龐大繁多的,以老將姜維的垂垂老矣的身軀是否能夠扛住,這都是個未知數。
怕只怕,諸葛丞相五丈原的故事再一次重演啊。
···
擔憂歸擔憂,姜紹還有自知之明,自己的地位雖然火速攀升,但還不足以影響改變姜維自己敲定的北伐大計,與其越俎代庖,當面父子爭執產生縫隙,還不如退而行之,先把自己手頭上能夠做的事情認真做好。
上任蜀郡太守之後,他就帶領郡中吏士前往視察了蜀漢最重要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都江堰在蜀郡的都安縣境內,都安也即蜀漢所說的湔縣,這處蜀漢最重要的水利工程灌溉蜀中膏腴之地,由先秦李冰父子督建,遺澤深遠,就算到了後世也是大名鼎鼎,仍在發揮它的作用。
時下作為農耕國家,水利設施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蜀漢歷任帝王重臣都曾經來過,就連劉禪在建興十四年夏季四月份也來過這裡視察,在國史中留下了“至湔,登觀阪,看汶水之流,旬日還成都”的記載。
但姜紹的視察還是跟站在觀阪眺望的劉禪大不相同的。
只見他頭頂斗笠,穿著草鞋,身上的衣物沾了不少泥巴,一條犢鼻褲套在下身顯得有些臃腫,兩條精赤黝黑的小腿上除了泥巴,還有一道道細小的血口,與身邊那些頭上耷拉著斗笠、腰間綁了根草繩、容貌蒼老的老河工站在一起毫無違和之感,讓人感覺他也是一個年輕的河工。
都江堰因為因勢利導、設計巧妙,加上蜀地偏安一隅,不容易遭受激烈戰爭摧毀,所以直到後世仍然保留了下來,還在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但這不代表都江堰就是千年不變、穩如泰山的,作為一項水利工程,它也需要後期定期的修繕、加固、疏通和管護,姜紹眼下就是在跟河工交流這些問題,請教他們的專業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