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淵走得很快,他也不看腳下路況,牛皮戰靴快速踩在雨後有些泥濘的道路上,身上衣甲濺上了斑斑泥跡,又在地面處留下了一個個深淺不一的腳印。

沿路的守帳部曲紛紛注目行禮,所有人都看出這位年僅十八的小太歲臉色不善,但沒有人敢去阻攔他在軍中橫衝直撞。

“大人!”胡淵一把掀開軍帳帷幕,高聲叫了一句。

正在跟將吏吩咐什麼的魏將胡烈抬頭看了他一眼,也沒去管他,又轉頭繼續專心吩咐著將吏。

胡淵沒心思去細聽自家父親在說什麼,他隨手將兜鍪放在一張案几上,拉了一張馬紮就勢坐下,手按劍柄,身上鎧甲甲葉嘩嘩作響,他瞪著眼睛目視前方,鼻腔內呼呼的喘著粗氣。

軍帳中還燒了火盆,烤火倒不是專門為了取暖,只是方便驅散烤乾這雨後帳中物件的溼氣。

胡淵渾不在意,身上愈發覺得燥熱,他煩躁地扯了扯衣甲,口中罵罵咧咧道:

“這他孃的什麼鬼天氣,進入陰平之後就怪得很,時雨時熱,再這麼下去,還怎麼打仗!”

軍帳中仍然沒有人接話,直到魏軍將領胡烈仔細吩咐完,揮手讓將吏下去辦事。

他轉頭看到胡淵一副心浮氣躁的模樣,張張嘴正待呵斥,轉念想到這個兒子打樂城時身上的傷還沒完全痊癒,就又生生把話收了回去。

“你身上的傷還沒完全好,急躁些什麼,這仗啊,我們不打了!”

“什麼!”突然被要求撤兵、正在氣頭上的胡淵一聽,霍的一下子就跳了起來,起身時差點就撞翻一旁的火盆。

“費了這麼大的勁,才進陰平打了幾仗,這眼前蜀人的軍寨也還沒拔掉,怎地就不打了!”

胡淵今日仗打了沒一半,莫名其妙就被要求鳴金收兵,現在又說不打仗了,又急又驚,渾沒在意自家父親已經皺起的眉頭。

“你這燥脾氣。什麼時候能夠收斂一下。”胡烈也站了起來,看著胡淵說道:“最新軍情,蜀將董厥已經突破了外圍防線,很快就要前來救援蜀軍軍寨了。”

“來得好快。”胡淵聞言不由咂舌驚歎,原來一肚子鳴金收兵的怨氣瞬間消散無蹤,按照他們之前的預判,這董厥軍是不至於這麼快就出現在陰平戰場上的。

“戰場上變幻莫測,豈能夠事事皆如己意。”久經沙場的胡烈倒是灑脫,彎腰抄起旁邊的火鉗,把幾塊被胡淵撞出來的木炭重新夾回火盆之中。

從收到董厥軍火速突破魏軍外圍防線,出現在陰平戰場上的情報後,胡烈就已經下定決心退兵,連面前這座蜀軍軍寨都不打了,即刻就傳令鳴金收兵,召回這兩日仰攻不下軍寨的胡淵兵馬。

“定是那些羌胡兵臨敵退卻,不堪一用,才讓救援的蜀兵這麼快就突破了外圍的防線。”

胡淵想到了前一日自己指揮攻寨的情況,也是那些外圍的羌胡騎兵攔截不住蜀軍援兵,才導致了自己精心準備的軍事行動功虧一簣。

他頓時生起火氣,怒罵那些羌胡兵不堪用,連帶著也罵起鄧艾等人。

鄧艾率軍奇襲蜀中腹地失敗,全軍覆沒,除了損失了牽弘、楊欣、樊震等一干魏軍將校外,還把雍涼地區最能戰的精銳軍隊一併埋葬在了蜀地。

雖然魏國國力強大,擁有一套相對完善的世兵軍制,可以迅速從各地軍戶中繼續抽調丁壯補充到邊境軍隊之中,但少不了的,也要花大力氣強徵雍涼地區的羌胡部落從軍作戰,把那些本來就被視為“不穩定因素”的羌胡人馬拉到戰場上當炮灰使用。

這些緊急糾集起來的軍隊,遠遠還沒形成戰鬥力,不可和之前鄧艾麾下的精兵強將相比,在戰場上承擔一些正面作戰任務時也往往表現得不如人意,這一點已是時下魏軍軍中將校人所皆知的。

胡烈無所謂眼前的蜀軍軍寨有沒有拔下,或者用更準確的話來說,他的眼光已經不像年輕的胡淵那樣,僅僅落在西北一隅上了。

漢城之戰後,鍾會率領大軍分路撤回國內,伐蜀一役雖然斬獲了不小戰果,可最終還是沒能夠吞滅蜀漢,也沒能消化掉攻取的漢中、武都、陰平三郡。

作為三軍統帥的鐘會當然要擔責,他被免去了鎮西將軍的職位調回朝中,之前下獄的諸葛緒、皇甫闓、王買、荀愷等人也要被問罪。

時下邊境形勢如此,一場有關魏國雍涼地區的軍事部署、將校調整勢在必行。

有賴於軍中同袍的襯托,兼任討蜀護軍的自己打破陽安關口(關城)、攻陷樂城,斬殺蜀將傅僉、王含等,伏擊蜀將董厥、張翼部,挫敗蜀軍襲取定軍山的軍事計劃,撤軍時為大軍擊退蜀軍追兵……

這一樁樁一件件的,都是實打實的戰績,說一句在伐蜀之役中戰功赫赫、勇冠三軍也不為過。

只要不出意外,邊境軍事、人事調整期間,自己將有望成為繼鄧艾之後,執掌西北邊境軍權的方面大將。

這個仕途預想可不是胡烈白日做夢,他們臨涇胡氏是安定有名的大族豪強,漢末以來胡家子弟多以軍功入仕,他的父親胡遵官至車騎將軍,其他兄弟也多入仕,或在朝為官,或任職地方。

其中早年就跟隨司馬懿征討遼東的兄長鬍奮如今更是司馬家的心腹將領,可謂前途無量。

胡烈已經從一些私下渠道得知朝中的最新政策動向,虎頭蛇尾的伐蜀戰役並沒有阻礙司馬家化家為國的步伐。

晉公司馬昭不斷給德高望重的大臣如王祥、何曾等人加官進爵,籠絡朝野人心,為自己下一步稱王做好鋪墊,同時朝中正在精心籌備恢復五等爵制度,著手準備修正制定新的禮儀、法律、官制等等。

這是在為建立新的國家做準備啊!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經過朝中高人指點的胡烈覺得自己有必要趁勢而上,在邊境地區搞出一番大動作出來,配合朝中轟轟烈烈的政治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