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孫休(第1/2頁)
章節報錯
在寬闊平整的殿廷之中,上首的吳國皇帝孫休高踞御座,舉止端莊,殿中按部就班、分列而坐的吳國群臣個個面色莊嚴,正襟危坐。
他們的目光都落在進殿的漢家使團身上。
為首的姜紹此刻目光所聚,內心反倒是淡定下來。他手持漢節,緩步走到殿中,隨著謁者的贊導朝見吳國皇帝,躬身作禮道:
“外臣漢輔漢將軍紹,拜見陛下。”
“免禮。朕日前聽聞有蜀中漢使入境,將至建業,使臣遠來舟車勞頓,辛苦。”
御座上有沉穩的聲音傳來,姜紹沒辦法抬眼去看吳國皇帝孫休,自己恢復身形後目不斜視,肅然答道:
“有勞陛下掛懷,此臣職責所在,豈敢言辛苦二字。外臣離都之時,敝國皇帝陛下親授此國書,還請陛下御覽。”
說完話,姜紹已從身後的副使呂雅手中接過裝有蜀漢國書的禮盒,雙手奉上。
御座那邊自有近侍抬步下階,經過夾著階陛、左右分立的持戟郞衛身邊,走到使團面前接過禮盒,然後原路返回,開盒啟書敬奉給天子孫休。
“甚好,賜座。”
藉著孫休看國書的空隙,完成開頭環節的姜紹等人得到了自己一方的席位,大大方方地在吳宮殿廷坐下,靜候下文。
作為主使,場上焦點所在,雖然內心有些好奇,但姜紹沒有辦法四下環視,更不可能透過觀察孫休的表情來判斷這位吳國皇帝看完蜀漢國書後的下一步言行。
國書不長,內容他沒有親眼見過,但多少知道一些大概,都是些辭藻華麗、慷慨激昂的外交辭令。
無非是重申天下大勢和兩國同盟的必要性,然後強烈譴責吳國針對蜀漢邊境的軍事行動,對吳軍種趁火打劫的行為表示極大的憤慨,敦促吳國君主改變這種極其危險的玩火行為,重新把兩國關係拉回原來的正軌上。
嗯,語氣和措辭都很熟悉,就是那一副我很生氣,但我暫時拿你沒辦法的畫面。
果然,看完了蜀漢國書的孫休沉默了一會,才將國書合起,對著姜紹說道:
“賊魏禍害中原、人神共憤,吳、漢兩國守望相助、一致對外本是應有之義,早在我國太祖皇帝(孫權)在位之時,就與貴主定下了兩國同盟之事,此後兩國往來、交好和合持續至今。”
“此番賊魏傾舉國之兵悍然攻打漢中,我國得知後亦調遣兵馬、戰船北上作戰,牽制賊魏方面軍力,使其無法全力西顧。至於國書中所言趁火打劫之事,不過是邊境些許粗疏軍士個人衝突,早已被邊將約束彈壓下去,無礙兩國同盟合作,貴國朝中所憂邊境鏖兵、兩國交惡,此誠多慮了。”
孫休作為一國元首,檯面上說的話文縐縐的,姜紹全神貫注側耳傾聽,把一字一頓都聽得明白。
這孫休倒是充分肯定兩國同盟的必要性,也沒有否認吳軍攻打永安的軍事行動,只是把這種趁火打劫的行為說成是邊境個別將士的私下衝突,還順帶提了一嘴吳國出兵北上牽制魏國,幫助蜀漢打退魏國進攻的事情,搞得好像蜀漢還要感謝吳國一樣。
真不要臉,後面誰不知道吳國當時就出動丁奉、丁封等那一點兵船北上,連給魏國邊境守軍大一點的壓力都沒有就又匆匆退了回來,實際上是什麼忙也沒有幫上。
姜紹當即起身,義正辭嚴地說道:
“賊魏將士力弱才淺,孤軍深入險地,難堪我漢家雄師一擊,實是自尋死路,本不足為慮。只是敵我兩軍交戰之時,貴國邊境守軍突然進犯永安,攻我城池、掠我百姓,朝中有識之士擔憂昔年荊襄之禍復現,兩國同盟再生枝節,故而不能視之不見。”
“今使至建業,便為使兩國互通訊息,了去邊境將士疑阻敵視之心。方才陛下也說了同盟之義、合作之實,那敝國朝中有一二請求,還請陛下準允。”
兩國外交,本來就多爾虞我詐、推諉扯皮之事。只是被姜紹說到了當年荊襄之事,瞬間還是引起吳國群臣之中的一陣微微騷動,但很快又被朝上負責朝儀的謁者制止下去。
背刺關羽、襲取江陵,從軍事上而言,那當然是一項偉大的勝利。但從道義上而言,終究是有背信棄義之嫌。儘管那場賺得盆滿缽滿的襲擊之前,孫權劉備兩方早就已經齟齬不斷。
當場有些玻璃心的吳國臣子被戳到痛點,那自然是臉色劇變,第一時間就想要起身爭辯,為孫吳的背刺襲擊行為洗地的。
而且漢使姜紹末尾還說了要提出一二請求,誰知這是不是針對吳國的一個大坑,上首的皇帝雖說即位幾年,但在一些大臣看來,終究還是個稚嫩新君,沒真正經歷過什麼大事,別一不小心就踩坑裡了。
丞相濮陽興、中軍督張布頻頻目視吳主,示意孫休先不要答應,準備讓一些牙齒伶俐的心腹朝臣先跟漢使糾纏,奈何上首的孫休視若無睹,也不在意被當眾提起當年孫吳背刺關羽一事,坦然說道:
“漢使可講來。”
聽到孫休答應,姜紹和呂雅對視一眼,他們倒是沒想到這吳主竟然這麼爽快,不過本來就跑不了的事情,早說晚說都能說,當即說道:
“容副使(呂)雅詳述。”
呂雅是專業的外交人才,他當即起身行禮,按照出使前就在朝中敲定好的原則,林林總總向吳國提出了多項請求,其中包括:釋放之前被吳軍惡意扣押的漢臣、放回被邊境吳軍擄掠上船的蜀地百姓、歸還蜀漢將士俘虜、減少邊境屯軍數量、遣使往來加強互信、設立邊境市場、增加兩國貿易份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