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朝見(第1/2頁)
章節報錯
姜紹第一次作外交官,一路上沒少向呂雅等專業人士討教,加緊補課,這簡單常用的外交辭令也學得七七八八,勉強能夠上得了檯面。
他與那呂雅約定,一旦那吳國臣僚當眾以詩書經義、禮儀法度糾纏時,作為副使的呂雅就能者多勞, 衝上去舌戰群儒,而他自己不諳外交,美言幾句,虛與委蛇,在一旁打打邊鼓就好。
但若遇上突發性的外交應答,主使多半避不掉,姜紹的經驗又實在不足。而從以往的出使經驗看,這孫吳君臣似乎很喜歡丟擲難題來考校漢使。
此時朝見吳主在即,姜紹壓力倍增。想起前人故事,聯絡到當前的蜀漢時政,一時間沒想好要如何應對才合適,卻是需要身邊人群策群力來幫忙解決。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嘛。
這如何作答?
年輕早慧的何攀很聰明,但心思也多,他摸著沒有多少鬍鬚的下巴,沉吟不語。
倒不是想的外交辭令如何複雜,而是涉及到當下蜀漢朝堂時政有些敏感,他覺得這趟渾水,不太好蹚。
他之前是想憑“知兵事”入仕,怎奈仕途多舛,稀裡糊塗被銓選官吏大筆一揮,丟到犄角旮旯去,幸好在軍營裡被姜紹發現提拔,這才跟著在漢中立下了一些軍功。
但沒過多久, 在漢中的姜紹就被朝中解除軍權召回成都,跟著回京的何攀也在都城坐了一段時間的冷板凳。
這一次出使他猶豫許久, 才決定跟隨姜紹赴吳。
他內心對姜紹頗為感激,但與姜紹相處又有些壓力,姜紹不似尋常武將,雖不擅長經書,腦子裡卻總是能蹦出許多新鮮事物出來,還頗有見識,這讓他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做事。
此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隱憂,就是在何攀看來,姜紹這新起之秀的政治前途不明。
自己別沒攀上高枝,反被倒下的樹幹砸到了。
所以他也想像董恢那樣憑藉出使吳國的差事建功,平步青雲。但內心又在告誡他,良臣擇主而事,良禽擇木而棲,自己不可冒然以忠心託付,涉及政治敏感的渾水不好去蹚,說不定這就是姜紹在隨帶試探他的意圖。
“不如以‘干係我國內政,無可奉告’搪塞過去?”
何攀偷偷看了看姜紹,小心問道。
“這跟呂副使那裡的辭令有何不同,都是些沒有錯誤的廢話,我也說一樣, 這有何用。”
“那不如舉些好的後宮臨朝、外戚輔政的漢家故事,以史實回應吳人此問?”何攀又小心試探。
“漢家故事麼?”姜紹低頭想了想,這容易讓人想到了呂后、霍光等事情,仍然覺得不妥,以史為鑑與董恢的“以小辯大”技巧比較相去甚遠,但他也察覺到何攀有小心思在作祟。
他孃的,和聰明人打交道省心,和蠢人打交道費心,和自作聰明的人打交道鬧心!
姜紹暗罵了一句,沒再問下去,心裡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