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劃分為三個行政區域,分別為港島、九龍和新界。

我們都知道,因為歷史原因,港島和九龍分別在前後兩次鴉片戰爭租借給了當時的日不落帝國。

所以這兩地地方也是最先發展起來的,現在也成為香江最繁榮的地區。

隨著港島和九龍的土地開發接近飽和,港府也逐漸把目光投向了新界。

新界佔地面積非常的大,幾乎佔據了香江百分之九十的地域,但是這也是一塊算是比較落後的地區。

相比於港島九龍的高樓大廈,新界卻還大多是農田,就連一條像樣的公路都沒有。

但從五六十年代開始,港府就開始著手開發新界地區。

以填海造地建設起來的觀塘和荃灣,現在成為香江兩個較大的工業衛星鎮。

今後一二十年,觀塘還會成為香江的娛樂中心,各大影視公司紛紛落戶觀塘鴻圖道,成為類似南韓忠武路的存在。

除此之外,由雷蘊榮推動的大埔高新工業園區、屯門新市鎮的開發建設、以及沙田的公共屋村工程等等,並且賽馬會新馬場也建在沙田。

而且未來香江的海運中心,葵青貨櫃碼頭同樣也在新界。

到了現在的八十年代,新界的開發也算是非常的順利,也慢慢開始成為香江新的熱鬧區域。

不過那些發展起來的地區大多是與九龍交界的地區,只佔新界一小部分割槽域。

嚐到甜頭的港府當然不會放過新界北部的廣大土地,畢竟港府最主要的財政收入就是賣土地的收入。

但是元朗那邊土地是多,但還是太偏僻了,就算到了八十年代,那裡百分之八十都是農田。

地產商不是慈善家,都是逐利的,這樣的土地幾乎沒人感興趣。

於是在一九七八年,港府為了增強吸引力,在新界元朗地區的天水圍批了一塊麵積接近五平方公里的土地。

這一招果然奏效,這塊土地一出,吸引了大量的地產公司。

這麼一大塊土地如果開發出來肯定是能獲利的,但是週期肯定很長,而且其他各方面的投入也會更多。

所以考慮到投資效率,很多地產公司也紛紛打了退堂鼓。

最後由會德豐、長江實業和本土地頭蛇趙家接手,共同成立了魏城公司來運作這個天水圍專案。

後世有一部由劉青雲、古仔主要的電影,其中的事件原型就是天水圍專案的開發。

但是到了七九年,隨著內地改革開放,內地一家雄厚的國企進入香江市場,有意開發天水圍。

而因為這個專案開發難度確實比較大,趙家和會德豐趁機脫手了魏城公司的股權,由這家國企接手。

內地的公司此刻還是比較天真的,認為現在是香江房地產行業的快速發展期,現在買入地盤似乎是穩賺不賠的買賣。

不過進場之後才發現其中的問題,開發這麼大的專案需要的資金是海量的。

任何一家地產開發商也不可能拿出這麼多現金,即使有這筆錢,也不可能傻傻的全投進來。

開發一個樓盤,一般都是銀行貸款加樓花出售來回流資金,穩健一點的話最多自己前期會投入一點資金。

但魏城公司第一步就困難重重,因為沒什麼銀行願意貸款。

這不是政治原因,而是實在是銀行根本不看好天水圍這麼大的專案,而且擁有魏城公司百分之五十一股權的國企根本就沒有房地產開發經驗。

即使是滙豐銀行,也不敢貸出十幾億港元,萬一這筆錢成了壞賬,那這筆貸款也得讓滙豐脫掉幾層皮。

陷入進退兩難的大國企只能找到魏城公司的另一個股東李超人。

如果是原先的歷史,即使李超人想幫這個忙,但天水圍這邊的確是太過貧窮,即使是他也無力迴天,他沒有跟著跑路算是不錯了。

更何況他一直忙著和滙豐談判收購和記黃埔,根本沒空理會這件事,而魏城公司也因此停下來所有計劃。

不過這一世,因為在收購和記黃埔集團的競爭中輸給了雷蘊榮,再加上獲得了滙豐銀行的支援,因此老李同志可謂是財力雄厚。

雖說後來李超人收購了香江電燈公司,但是仍然還有餘力去操作其他的專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