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一章 大華銀行(第1/3頁)
章節報錯
大華銀行是由三個馬來華裔富商於一九四五年底成立的,總部設在當時還未獨立的獅城。
我們都知道一九四五年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年份,一本投降之後,東南亞一帶被他們禍害的程度同樣不輕,用百廢待興一詞來形容也不為過。
但是這對很多人來說是苦難,對一些人來說卻也同樣蘊含這巨大的機遇,目前很多南洋巨賈大部分都是戰後開始發跡的。
大華銀行也抓住了這一難得的機遇,再加上創始人的努力經營,也讓其成為馬來首屈一指的銀行。
不僅如此,在六七十年代,大華銀行開始走出馬來地區,開始向南洋其他地區擴張,風頭一時無兩。
當時的大華銀行和泰國陳家創辦的盤古銀行名氣不相上下,是當時南洋地區最知名的兩家由華人創辦的商業銀行。
但是和盤古銀行在陳家手中平穩發展不同,大華銀行在步入輝煌之後卻開始陷入內鬥之中,再次深刻印證了可共患難不可同富貴這句話。
特別是在其中兩位創始人去世,另一位也退休之後,這些二代沒有老一輩那樣團結以及共同將事業做大的心,爭權奪利越發的厲害,甚至嚴重影響到了大華銀行的發展。
有時候局外人真的很難理解當局者怎麼考慮的,為了些許利益寧願把桌子都給掀了,不僅其他人沒得吃,自己也沒得吃。
不管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家公司,無疑內鬥的危害是最大的,大華銀行這家本來在南洋頗有名氣的銀行,卻因為內鬥變得烏煙瘴氣。
不僅南洋地區的業務嚴重流失,就連馬來和獅城本土業務也受到了競爭對手的步步蠶食。
其實也不是沒有人想要收購大華銀行,但是有可能三角關係是最穩固的關係,恩怨也同樣如此,因為彼此相互拆臺,根本沒人能夠成功收購大華銀行。
也不知道他們是不是鬥了幾年鬥累了,而且他們也無心再繼續經營大華銀行,所以似乎是達成了一定的默契,想要將大華銀行出售,套現離場。
這個風聲一出,不僅吳建明知道了訊息,業內當然也知道了這一情況,立刻就引起了不少公司的興趣。
不管大華銀行如何沒落了,但破船還有三千釘呢,對於想要開展東南亞業務的銀行來說無疑非常的有吸引力。
吳建明當然也非常的有興趣,而且也非常迫切的希望華人銀行能夠拿下大華銀行。
銀行不同於一般的公司,似乎幾年時間都可以形成規模,這是需要十幾年乃至幾十年才能建立公信力以及擴大規模,當然如果你有國家信用背書除外。
現在世界範圍內有數的大銀行哪個不是有幾十年乃至一兩百年的歷史?
所以大華銀行對華人銀行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補充,如果讓華人銀行按部就班的發展的話,那就太慢了。
吳建明是知道雷蘊榮對華人銀行是寄予厚望的,一步一個腳印來根本跟不上雷蘊榮的發展速度。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收購無疑是一個最好的解決辦法。
“大華銀行?是謝弼成的大華銀行麼?”雷蘊榮不由問道。
“沒錯,就是謝弼成,陳海正以及周正業三人創辦的大華銀行,陳海正和周正業在七十年代初的時候去世了,謝弼成也在前兩年因病走了,目前大華銀行是由他們的子女在掌控。”
“聽說這三人的後代在公司內部斗的很厲害?”雷蘊榮笑著問道。
大華銀行的內鬥在獅城鬧得沸沸揚揚,就連香江這邊有不少人對這件事也有所耳聞。
“沒錯,之前謝弼成還在世的時候稍微還能控制一下,但自從他去世之後,沒人能壓制住他們,矛盾就徹底公開化了。”
雷蘊榮搖了搖頭說道:
“他們的父輩英雄一世,辛辛苦苦建立了大華銀行並且嘔心瀝血經營了二三十年,沒想到到卻短短几年時間就被他們給禍禍了。”
謝弼成,陳海正以及周正業三人可謂是世交,之前他們是做航運生意的,但是他們的船隻在一本人來到東南亞之後就被徵用了,然後被美軍炮彈送入了海底。
不過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雖然船沒了,但是手裡還是有點積蓄的,不過在戰後他們卻沒有選擇繼續經營航運,反而選擇進入銀行業。
在三人的齊心協力下,大華銀行照樣經營的有聲有色。
他們三家一起合作做生意幾十年,就算下一代應該關係也很好的,但是關係再好,在利益面前還是不堪一擊。
當然雷蘊榮對此也只是感嘆一番罷了,別說是世交,就算是親兄弟掙家產鬧得對薄公堂的也非常多,後世最知名的莫過於霍大佬家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