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涼王朝延續數百年,自有威名震於海外,即使是南海之民,也有敬畏之心。

而且,他們跟中原間的往來更少,也因此,他們對於大涼王朝現在的亂局感受不深,反而沒有動搖這種內心的敬畏感。

聽到大涼王朝竟然已經出兵至荊州,而且在他們得到最新訊息之前,就已經滅掉了荊州當地的諸侯,更加讓他們震憾。

“大涼王朝正是大涼王朝啊。”

大漢感嘆了一番,旋即又喜又憂地道:“假如我們能得到大涼王朝之助,區區交州鄭氏,根本不是我們的對手!但是,中原人一向看不起我們海上的人,更何況大涼王朝乃是中原正統,只怕他們的眼裡只有中原富饒之地吧……”

大漢心情激動,喜的是他們原來的“計劃”是行得通的,憂的則是期望中的“幫手”似乎太高高在上了,他們未必能高攀得起啊。

所以,大漢也露出了更多的資訊。

項陽看到對方果然有意聯合,微笑道:“大涼朝廷乃是天下共主,所謂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只要你們願意投向朝廷,還怕朝廷不幫忙?說不定最後還能得到一個封賞呢?”

大漢嘆道:“那感情好,但是人家高高在上的,說不定我們想投向大涼王朝,人家也看不上呢?嗯?莫非閣下有什麼門路,能攀得上大涼王朝?”

大漢有些遲疑地看著項陽。

最開始,他們只是想要從項陽等人身上搞清楚中原的情報,現在他才仔細留意對方的穿著,發現他們的衣料不錯,而且舉止行態也非常人。

現在回想起來,剛剛他們被這麼多的族人包圍,好像也沒有半分慌張之色,這種舉動可不像是商人,反倒像是經歷過戰場的將軍。

項陽淡淡地道:“門路自然是有的,我們之中就有朝廷特使!只要特使點頭,你們說大涼是否接受你們的投靠?”

“什麼!”

大漢猛地一驚,趕緊把項陽的話翻譯給同伴們聽。

三女同時抿嘴一笑。

陛下的說法是沒有問題的,按理說,楚清清楚媛和孫月影都算得上是朝廷特使,只不過陛下故意隱瞞了最重要的訊息。

在他們的隊伍之中,有一件大涼皇帝呢!

項陽的話術不僅於此,他還成功地引導了對方的思考。

按對方所說的意圖,他們應該是跟交州鄭氏敵對關係,所以希望得到中原勢力的“支援”,以地理而論,自然是荊州與揚州的大諸侯。

不過,看他們對徐凌風的態度非常微妙,所以大涼軍與之聯合勢在必行。

但是!

這本來不意味著對方必須要“投靠”大涼王朝,向朝廷稱臣。雙方聯合本來有多種方式的。

但是,由於巨大的“驚喜”,再加上項陽的成功引導以及大涼王朝的正統地位,這些南海之民自然而然地覺得,要得到大涼王朝的支援,他們就必須要投靠大涼王朝才行。

當然,項陽的策略也

(本章未完,請翻頁)

有些冒險。

他們對於這幫人的情報太少。

假如說,這幫南海之民並沒有被逼到無可選擇的份兒上,或者他們屬於極度自傲的部族,那項陽的說法可能起到相反的效果。

對於前一種可能,項陽還是有不小的把握——假如不是被逼得狠了,南海之民絕對不可能深入到這邊的大山深處!

最後,大漢又等來了幾位重要人物,其中一部分同樣會說大涼話,經過了商議之後,他們總算達成一致。

大漢主動站了出來:“幾位,我們已經商議過了,願意向大涼稱臣,只要能打敗交州鄭氏,我等永世不會背叛。”

“只不過,幾位突然經過交州,口說自己乃是大涼朝廷的特使,我等要如何相信?”

他們還是遠離中原,並不懂得規矩,或者是太直實。

“假如”打敗了鄭氏就不會背叛,那豈不是暗含著無法打敗鄭氏,他們會另投他主?哪有這麼跟朝廷許諾的?

項陽也是無奈,也不能因為人家說話太直實就降罪吧?

楚清清站了出來,也裝作沒有聽到他的前半句“口誤”,直接答道:“很簡單,我等只要回到荊州,朝廷立即就會下達旨意對你們的部族進行封賞,並商量對付鄭氏的具體細節。”

“你們只有接到朝廷封賞之後,才算是朝廷的臣子,並配合朝廷旨意行動,在此之前不需要做任何事情,自然也不用怕我們是假的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