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楓嘴角一撇,表面上對於白非常感謝,實際上心裡很不屑。

他知道於白根本不是要“稟報”作戰計劃,而是故意先表一表功勞,等這次真的擊敗了大涼軍,也好為爭功勞埋一個伏筆。

聽到葛楓如此服軟,於白的心中略感得意,藉著這次機會,他終於是壓過了對方一頭。

這下子主公麾下三員大將,於白佔得先手,在這一戰裡只要能順利擊退大涼軍,他於白就是頭號功臣。

葛楓的眼中卻射出仇恨之色,想不到大敵當前,於白也要先算計他一道。

沒錯,今天的確是於白壓住了他,讓他不得不服軟,但是此仇他會記在心裡,只要有機會,他必定會暗中算計對方一次。

面對大涼軍的可怕攻勢,孫梟麾下的重要將領們想的不是團結一致,共渡難關,而是互相爭鬥,藉著危機搶佔自己的地位。

這樣的想法,甚至不僅僅是在地位最高的兩位大將之間,就連一般的中層將領之間,也充滿了爭功與推脫罪過的念頭。

究其所以,還是因為孫梟勢力的根底太淺。

他們作為崛起於荊州中部的一股“義軍”,當初所謂推翻朝廷也不過就是唬唬人的口號罷了,到後來割據一方,他們跟魯真軍並稱於北方,多年以來誰也奈何不了誰。

對於這些沒有長遠目光的“農家漢”們來說,就感覺世界會一直這麼持續下去。

因此,他們從內心深處就不太相信大涼軍能把他們連根拔起,最多就是互相間的利益出入,戰場上有些小的勝負而已。

既然如此,那當然是先顧著自己的利益比較划算。

隨著葛楓與於白兩位大將達成一致,他們也開始向大江之北的樊城增兵。

葛楓直接把襄陽城內多年的積累掏了出來,分發至各軍之中,由水軍護送著渡河北上。

可惜的是,大涼水軍打得越來越兇,又得到了楚家船隊的支援,所以大江上的動靜根本無法瞞過對方。

否則的話,葛楓甚至想要夜晚渡河先埋伏起來,等大涼軍真正發動對樊城的進攻之後,他們再突然殺出,必能得到一場大勝。

不過,大涼軍的“狂妄”似是遠遠出乎他們的預料。

明明已經知道他們運過河了近三萬之眾的援軍,大涼軍依然堅定地派軍隊向著樊城進發,看起來是要繼續他們瘋狂的推進戰。

但是,樊城可不同於其他的前線小城啊!

在大涼王朝統治時期,樊城就處於荊州北方的交通要道之上,後來落入到各路義軍之手,樊城更是重點倚重的城池。

哪怕是義軍出身的諸侯,對於城防建設一向不是太熱衷,但樊城顯然是例外。

正因為有這種依靠,葛楓這次的作戰計劃成功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於白也有手下向他報告隨時發展的情報,這時候也覺得沒什麼問題,安安穩穩地配合著葛楓的作戰,同時讓手下好好排查一下楚家

(本章未完,請翻頁)

船隊。

於白知道,楚家船隊如果擺開馬車跟他們硬拼,絕對不是自己正規軍的對手。

但是,楚家船隊卻有著大涼水軍所沒有的優勢,那就是對於這裡的水勢瞭如指掌。

雖說於白的手下也不比楚家船隊差,但是一來,他要分兵掩護葛楓的軍隊強渡大江,另一邊,楚家船隊畢竟人少,既靈活又隱蔽,只要一個疏忽就可能被他們偷偷藏在某處支流,等待著突襲的機會。

哪怕於白清楚這一點,他也很難進行排查,大江的優劣都在於,它實在是太大太寬了,想要真正掌控住每一處支流,需要的人手船隊太多,而且會無比分散。

不過,於白剛剛壓制住了葛楓,而且已經許諾幫他,這時絕對不願意算曝其短,再說他的兵力不足等等問題。

“楚家船隊應該知道我的援軍已至,他們不敢偷偷深入我軍掌控的支流之中,說不定大涼水軍也需要他們在正面出力呢。”

於白覺得自己不能嚇自己,為了得到立功的機會以及讓葛楓欠下他的大人情,他只能硬挺著。

……

項陽都不需要等到已經到達大江南岸的秘密商隊回報,只看到孫梟軍水軍動向,就知道葛楓在打什麼主意了。

“呵呵,不知死活!”

項陽的語氣帶著幸災樂禍與嘲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