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鎮江的大軍戰力並沒有實際的提升,但因為敵方士氣開始低落,再加上各種物資消耗巨大,使得雙方的戰力對比發生了根本的改變。

項陽早就預判到了這種轉變,所以,他讓大涼軍的嫡系軍隊頂到了第一線。

大涼軍的作戰意志與技巧遠勝過吳鎮江,這時正適合頂在前面。

吳鎮江的軍隊,剛開始被項陽派在前線全力進攻,他們的兵力消耗已經不小,影響到了士氣與作戰意志。

項陽知道對此不能強求,吳鎮江的將士對於大涼的歸屬感還不是太強,假如帶著他們多打一些順風順水的仗,更有利於他們的身份認同,而且也能減少心中抱怨。

可惜的是,荊州戰局不容許,只能讓他們充當某種“炮灰”類的角色,誰打這種仗時間長了都會有所抱怨的。

相比之下,大涼軍入荊州之後,打得每一仗都可稱得上是苦戰,打到現在他們的傷亡與經歷的戰鬥比起吳鎮江軍更多,不過,大涼軍作為百戰精銳,意志非常堅強,依然是最值得信賴的軍隊。

讓他們與吳鎮江的軍隊輪換之後,由大涼軍頂在第一線作為主攻軍隊,立即看出效果來了。

明明他們也沒有得到任何攻城器械的支援,但是對於孫梟軍城池的威脅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再加上他們可以更加熟悉地使用炸藥包武器,兩天之內,直接攻克了一座缺少物資與援軍的城池。

而葛楓對此已經無計可施。

巧婦亦難為無米之炊,葛楓雖然對於整體防守戰頗有心得,還是在他們的主場作戰,但是沒有物資補充,他無力指揮手下出城野戰,難以進行支援與互動。

“防守”戰不至於“呆守”“死守”!

假如孫梟軍的各個城池,特別是主城之間沒有任何互動支援,那就等於是無援之孤城,是兵家之死地。

葛楓再是野路子出身,也不可能犯這種低階失誤,但是戰局的發展,水上交通接連遇襲,卻讓他只能打“呆”仗了。

他接到手下上報的軍情,知道大涼軍頂到了前線,不惜代價地發起狂攻。

大涼軍與吳鎮江軍的服色依然不同,讓他們更容易分辨前線軍情,假如孫梟軍的後勤體系非常完整,那麼現在就能立即調兵,他知道只要能打退大涼軍這一波進攻,必能迎來轉機,因為大涼軍的鋒銳會被打下去,之後再防守就容易得多。

葛楓現在無可奈何,本來其他城池的防守壓力就大,還要在補給不足的時候,要逼著他們出外野戰,實在是強人所難。

他需要等一個更好的機會。

大涼軍不是要攻城嗎?但凡攻城戰,必定會出現大量的傷亡,任他再是精銳之師,在巨大的傷亡之下,再受到背後的衝鋒,必定潰退。

葛楓只能把所有的希望寄託於此,他已經沒有第二條路可走。

但是,從第三天開始,大涼軍接連給他沉重的打擊!

大涼軍猛攻一天,就把之前吳鎮江軍拖延日久的前

(本章未完,請翻頁)

線城池松城給攻克了,松城守軍三千餘人,最後僅餘下兩百多人突圍,由此可見這場攻防戰打得何等激烈。

對於松城失守,葛楓還算是有心理準備,那邊攻防時間已長,松城又長時間看不到援軍的影子,無論是軍心士氣只怕都到了極限了。

但是,僅僅一天之後,飛莊也被攻克,再一天,淡林被攻!

葛楓真的驚了。

換上大涼軍之後,三日下三城,他們孫梟軍哪怕再短缺物資與援軍,也是有城可守啊,現在簡直就是被大涼軍當豬宰!

而且,松城、飛莊、淡林三城被克,大涼軍就可以直逼樊城,隔江威脅襄陽城!這可是孫梟軍的防禦支柱,也是精華所在,哪怕最後大涼軍沒有攻克,只是在外圍進行破壞,也會讓孫梟軍非常肉疼。

因為大涼軍的插手,雖然使得孫梟軍得到了滅掉魯真的大好機會,但也因為大涼軍搶佔了宛城,搶戰了北方最富裕的城池,因此在地盤上的收穫,孫梟軍只能收穫一片貧瘠的小城池。

襄陽一帶的地盤對他們來說不容有失!

好在這時,於白的支援幫助他穩住了陣腳。

於白分出一半的船隊防守大江上游,不讓大涼水軍越過雷池一步,同時,即使水上交道補給受到影響,背靠著襄陽一帶作防守,他們依然能隨時得到後勤補給。

因為戰事緊張,葛楓直接帶兵來到江邊,面見於白。

葛楓雖然受孫梟之命負責自家地盤的防務,但是於白乃是軍中地位不弱於葛楓的大將,而且他乃是受命救援而來,又剛剛立下擊潰兩湖聯軍的大功。

葛楓若是以上峰的態度直接給於白下令讓他配合,只怕立即會引發軍中矛盾,事情鬧到主公孫梟那邊,也不會幫他說話。

葛楓為了自己的任務不失敗,只能趕緊找於白串聯,希望能反擊大涼軍扳回一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