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份國書中皇太極為和談開出了條件。

明朝給清朝每年黃金萬兩、白銀百萬兩。

雙方邊界劃分:明方以寧遠雙樹堡中間土嶺為界,清方以塔山為界。

直接把洪承疇目前還沒有丟掉的地盤全都劃入囊中。

其實滿清的漢官祖可法、張存仁、馬國柱、雷興等上奏,分析明人講和的意圖。

“皇上,明朝人哀鳴求和,顯見其兵力已枯竭,將領萎靡不振,救困無術,徵調比前更困難。

或者出於明智,自知退步,這也是可能的。

但漢人熟知“城下求和,春秋恥之”的道理,而今明人“搖尾乞憐”,未必不有不可告人的打算。”

“皇上,第一,明人求和,不過是舍金錢以誘惑我軍;

第二,可能是以講和為緩兵之計,延緩我清軍攻城,而等待從再徵調軍隊支援洪承疇;

第三種可能是,怕我兵截擊明從寧遠至松山的糧,暫借和議為運糧之計。”

據他們的分析,明人講和必有所“密謀”,請皇太極不要上當。

皇太極在同崇禎釋出國書後,其實就議和的事情徵求諸王貝勒滿漢大臣的意見。

提出議和還是繼續打的問題,讓他們各抒己見。

許多人都反對議和!

因為大清已經在松、錦撒進去那麼多的錢糧士卒,火藥火炮,未曾立下大功。

就因為明人磕頭求饒,咱們就不打他了,這是不對的。

更何況大明想要花錢買平安,咱們為什麼不去入關搶呢?

還能搶的更多!

“我大清理應繼續打下去,然後席捲中原,奪了明國皇帝的鳥位!”

這其中屬實是漢官叫囂的最兇。

他們也是最反感和談的,甚至比滿清的諸王貝勒們還要強硬。

雖然皇太極讓諸王貝勒們與漢臣聯姻,但是雙方也多是有些“微小的隔閡”。

對於如此好戰的言論,皇太極即使頗為高興,但他顯然有更深的考慮。

統一全國,還需多方謀劃。

明境內的反賊賀今朝可不算是一股小勢力。

他倒是願意看到賀今朝在明境內四處征戰,被諸多事情纏身,最好拖大明下水,而不是大明一直釘在遼東拖著他。

皇太極雖然不清楚賀今朝為什麼一直待在貧苦的西北之地不動窩,但總歸認為這人是個強敵,他可不會放鬆警惕。

就算是耗時間,以他的歲數也是耗不過賀今朝的。

所以皇太極的思想準備總是覺得不足,紅夷大炮數量不夠,士卒兵馬盔甲也少,糧草儲備也不多。

還需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必須要萬事俱備,牢固基礎,才能“借來那一股東風”。

因為縱然大明主動低頭,他也不能盲目進取。

而且皇太極還舉出了金朝的例子。

它雖有中原,但是沒過多久就滅亡了,盛與衰,都有它的時間,不可貿然強求。

諸位還是想著如何消滅洪承疇率領來的十三萬明軍才是正事。

皇太極雖然同意議和,但也不想放棄前線的戰事,只想著麻痺大明朝廷,以此寄希望遠在京師的他們來給身處前線的洪承疇扯後腿,才能對大清更加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