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章 談何表率天下(第1/2頁)
章節報錯
李曄並不想真的出兵河中。
除了張濬所分析到軍心、兵力的緣故,更重要的,是持續數月的鳳翔戰事已耗盡了關中的物力,錢財或許尚可支援,但倉庫裡只剩下了最後的應急糧,急需休養,絕支援不起下一場戰事了。
李曄支援無農為先,一再強調蓄養民力,為的正是長遠考慮,而不是涸澤而漁,以致水乾、魚絕、漁夫亦亡。
但也正因為如此,越是不能戰,李曄越得做出全力開戰的模樣。
方有可能以武力威服河中,迫使後者不得不做出妥協,最終不用訴諸戰事。
也正好可藉機試探一下,朝廷征服鳳翔後,再加上大義名分所在,能有多大的威懾力……
所以,除李曄本人以外,幾乎所有人都信了天子將武力收回河中鹽池。
其中自然也包括四方藩鎮。
就在京中塵囂又起,各軍忙於排程之時,終於有人按捺不住,主動來京城參見天子。
第一個來的卻是韓建之子韓從允。
雖然天子詔令中並未提及華州或蒲津渡,但朝廷大軍出征河中,必過蒲津渡。等到朝廷大軍兵臨蒲津關下時,天子再下一詔令,收回蒲津關,也不過是順手牽羊的事。
且韓建自得蒲津渡不足一年,已不知斂聚了多少財富,幾乎全歸功於鹽利,凡來往蒲津渡的鹽船,他一律課以重稅,每船十貫貫不等,名之曰「擺渡錢」。而天子此番興兵河中的藉口,也正是收歸河中鹽池,似乎很有必要將他的蒲津關一併收歸。
韓建如何看不清這層利害?
故而連忙派其子為使,來京城中勸阻。
因有了先前的交情,韓從允到達京城後,先私下裡拜訪劉崇望,探探口風。可探來的結果卻並不如意,天子不聽任何勸阻,執意興兵,且兵馬府幾位武將正得寵,也極力慫恿天子出兵……..
韓從允入宮。
面見天子後,先是一番極力頌讚,言天子剿除鳳翔逆賊,平定關中騷亂,文治武功,四海稱頌,云云。
韓從允能想到的溢美辭都說完了,可抬頭,卻見天子正冷眼打量著他,並不回聲。
似乎他上次參見天子,得來的也是這樣冰冷的眼神,教他心裡直打哆嗦……
韓從允有些不知所措,只得將臨行時父親教授的言辭搬了出來:「聖上聖明。今宇內動盪不安,豺狼遍地,百姓飽受戰亂之苦,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流離失所,困苦難言……」
又是這套拿百姓困苦做擋箭牌、來勸止戈息兵的陳詞濫調。
李曄不耐煩地打斷道:「韓大帥(韓建)有此仁心,顧憐百姓疾苦,何不去徐泗勸說?聽聞那裡正兵荒馬亂,哀嚎遍野,百姓十去七八……正可體現了他的慈悲。」
韓從允越發侷促,許久後方糯糯回道:「聖上乃天下之主,可表率天下。若聖上止兵,四海之士無不仰望追隨,兵戈亦止。」
李曄冷笑回道:「韓押牙(韓從允官職鎮***都押牙)太瞧起朕了吧。依朕看來,你們一個個都很有主意,何曾將朕的旨意放在眼裡過。既如此,朕又如何表率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