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章 測試韓建(第1/2頁)
章節報錯
坊州刺史是李思孝的族叔,同李思孝遙領鄜坊節度使一樣,只掛了個空頭名銜,實際未至坊州城內赴任。
因而坊州城內當地勢力盤錯,各方既勾心鬥角、又相互聯姻。當聽聞朝廷大軍已剿滅了鳳凰谷內群匪,並朝著坊州大舉攻來時,他們竟不攻自破,尚在同州兵與忠義都匯合宜君縣內時,便已開啟坊州城門,爭相來降。
朝廷兵馬順利入駐了坊州。
可問題也隨之而來,如何管控坊州?
要知道,李思孝始終未能擺平坊州本地勢力,說明這些人看似依附,實則各有算盤,並不好對付……
鄧筠、馬一夫聯名來書提議,應趁大軍接管坊州城之際,將當地豪強大戶一併清除掉,血洗坊州,一勞永逸,徹底解決坊州局勢。
延英殿內卻有不同的聲音。
以杜讓能、張濬為首的幾位大學士俱認為,屠滅幾個坊州當地豪強易,管控坊州難。
坊州與關中地勢隔斷,本就管控不易,而坊州境內也是山脈縱橫,地勢割裂,導致各地豪強割據,這些地方豪強又坊州城內各有聯絡……若只是在坊州城內大開殺戒,其實並不能加強對坊州的管控,反而會造成坊州各地失控,更不易管理。
與鄧筠、馬一夫的莽撞建議相比,諸大學士的話才是謀國之論。
李曄據此給出批示,將與鳳凰谷山匪有勾連的豪強大戶論罪處置,用以震懾其他當地勢力,然後再伺機拉攏、降服,先穩定住坊州局勢,並恢復朝廷對坊州的直接管控。其餘問題,待朝廷對坊州控制加強後,再逐個慢慢解決。
李曄同時頒下詔令,授鄧筠同坊兵馬都帥,兼掌同州、坊州兩地軍事。
與此同時,邠州的形勢也徹底安穩下來。
蘇文建雖拒不來京赴任,但先後數度上書,懇求朝廷的寬恕,並派其長子來京城向天子當面請罪,實則願以其子為質,以換取天子諒解。
李曄順勢下詔,寬恕了蘇文建的不敬,仍命其為寧州刺史。
只是重新劃定了邠寧二州的疆域,永平、羅水一線脫離寧州,歸邠州管轄。
有了天子詔令,而南邊的赤顏軍也再沒了北侵的舉動,蘇文建方安下心來。說實話,為了滿足請來的党項人的胃口,蘇文建幾乎已窮盡了寧州之力,苦不堪言,連忙又備下了一份厚禮,將党項人禮送出境。
得此訊息後,李曄也下令逐步召還赤顏軍。
孫德昭暫留駐邠州,出任邠州兵馬都帥。
此時再環望關中四周,鳳州、隴州、涇州、邠州、坊州、同州……已盡歸朝廷掌控,其餘關內、關東各地入關中的要道關卡,也盡被朝廷兵馬接管。所謂「***無憂」,終於趕在年底前實現。
除了一地,華州。
自去年開始,李曄已和韓建打過數次交道。
看起來,韓建事事遵循聖意,不管是北擊同州,還是西征鳳翔,或是出兵河中,韓建最終都選擇了與朝廷站在一道。
但其實,對於三頭兩面的韓建,李曄從來就沒有放心過。
若要徹底放心,最直接的辦法當是出兵華州,從同州和渭南兩個方向同時發難,教華州腹背受敵,難以抵擋。
華州兵約三萬,而朝廷只京城禁軍便不止三萬人,還有分散在各州縣的軍隊,加起來已有八萬將卒之眾;
華州兵經年未有戰事,韓建也已醉心於斂財、安於享樂,戰力必然下降,而朝廷自今年開春後便征戰至年終,各支隊伍都在戰火中不斷淬鍊,也都具備了惡戰死戰的能力。
這樣對比下來,用武力解決掉華州這個隱患,李曄至少操有九成勝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