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章 榷價(第1/2頁)
章節報錯
王珂顯然是有備而來。
所謂榷鹽法,指鹽民產出食鹽後,由官府統一採購,再統一賣給商販,再由商販帶入市場上銷售。可以看到,整個過程中官府其實什麼都沒做,生產、轉運、銷售三大環節一個都沒參與,純憑著對資源的佔有權,坐地數錢。
就這,王珂居然能羅列出他們王氏經營河中鹽池的種種困難,還像模像樣地給出了諸多改善經營、降低鹽價的措施。
自然事先有了精心準備,才能編得出如此多瞎話來。
李曄只管聽,任他如何編話,均不吭聲。
這些都是廢話,只需等他給出最後的數目……
王珂卻遲遲未能報出價來,他其實內心很猶豫。他來之前得伯父親口囑咐,每鬥鹽不得低於一百一十文,這也是自榷鹽法實施以來,河中曾常年報出的鹽價了,絕不能再低了。
可再瞧身前天子一聲不吭的冷漠神情,一百一十文絕換不來點頭,指不定還會觸怒天子,給河中帶來滅頂之災。
「聖上明鑑。近來天下多不太平,河中也是動盪不安,安邑、解縣兩地鹽民多離家逃亡,伯父能維持鹽池產出,已是多方努力,稱得上毀家紓難……故而鹽價教往常較高,定在文一斗……」王珂不得不給出具體數目,「今聖上親自過問,王氏自不敢懈怠。伯父說,哪怕是傾家蕩產,也絕不能讓朝廷為難,讓聖上勞心……故以後輸往關中食鹽,只按先前的鹽價,定百一十文一斗。」
一百一十文,再加上沿途津渡關卡盤剝,商販居中謀利,等到了關中的市場上,至少在一百八十錢往上。
這與李曄想要的結果相去甚遠。
李曄搖了搖道:「也就不委屈你們王氏了,還是由朝廷來打理河中鹽池吧。你也退下吧。」
說罷,不管王珂還想如何解釋,直接下令將他送出帳去。
看來王重盈已徹底被錢財脹昏頭了。
他佔著河中鹽池,一份力也不用出,只待鹽民們晾曬出食鹽後,以十文錢統購,轉手再賣給商販,便是一文錢。
甚至河中府的官吏都不用出面,他們照搬了朝廷的鹽引制度,只需將鹽引賣給商人,然後商人憑著鹽引自去鹽民那裡買鹽、再轉運銷售。
什麼都不用幹的王重盈,每鬥鹽便可毫無風險、毫無付出地淨賺一百四十文錢,而河中鹽池每年產鹽在一百二十萬斤往上,如此算下來,每年當有多少財富落入他王重盈的腰包,當真是令人瞠目結舌。
然而王重盈卻仍不知收斂,不知滿足,在如今朝廷兵馬隔河相望時,他仍要拿出他貪得無厭的可憎面目,妄想繼續維持他的暴利。
李曄另知道,王重盈為了討好朱全忠,在年初宣武軍開赴淮北時,藉著祝壽之名,他一次性便孝敬萬貫錢;與之對比,去年年底各地入京貢賦,河中向天子所獻,加起來不到三萬貫錢……
當晚,李曄便召集諸將,商議出兵。
孫德昭獻言道,據探馬多日觀察,河對岸防禦不整,尤其近兩日隨著王珂渡河來參見,對岸防禦越發鬆懈。所謂兵貴神速,應及早渡河。
李曄同意了這個計策。
既要出兵,便得安兵家的規矩來。出其不意,便是兵家所言取勝之道。
既然河中以為朝廷在跟他商議,那也就是朝廷出兵的良機。
至於韓建指派的司馬鄴和華州人馬尚未過渭水,李曄也無暇再等了。若韓建同時還在和王重盈有來往,那華州兵尚未出境,當又可做為迷惑王重盈的一個因素。
次日,豔陽高照,河面上風波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