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7章 韓建欺軟怕硬(第1/2頁)
章節報錯
河中一年能產多少鹽,卻只打發乞丐似的給朝車,也好意思拿出來誇耀?
當然,李曄身為天子,不能揪著這些錢財來說。
他得講大義名分,問那信使道:「河中鹽池,是朝廷之物,還是河中私物?」
信使只能答: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況河中區區幾座鹽池。
「既然王僕射(王重盈官至檢校尚書右僕射)知曉這個道理,朕欲收回河中鹽池,他為何抗旨不遵?」
信使只能顧左右而言他:「王大帥接任河中以來,克勤克儉,忠心事上,未曾有大的過失,聖上卻要奪了他的職權,將鹽池轉贈他人……似乎,有失公正……大帥只是有所遲疑,絕不敢抗旨。」
李曄道:「非是朕處事不公,自王僕射接手河中鹽池後,鹽價逐年上漲,天下百姓無不飽受其苦,經年不知鹽味者,十室有九。朕既為四海天子,天下萬民之主,豈有坐視百姓疾苦而不管不顧?
「若真如你所說,王僕射克勤克儉、慘淡經營,又何以至此等境地?是以,鹽價失衡,便是他王重盈最大的過失。
「於情於理,朕都要收回河中鹽池,以交付有才幹之人打理。你也不必再言,便將朕的話轉告於你們的大帥,讓他立即交出鹽池,放朝廷官吏入內,若不然,待朝廷兵馬渡過黃河,一切便無法再回頭。
「是是,微臣謹遵聖諭。」
河中信使退出天子營帳時,實則身心輕鬆,他總算不辱使命,探出來了天子的真實想法。
原來天子怒而發兵,根源在於鹽價太高,若只要能壓低鹽價,再苦口勸說,平息天子的怒火,想要保住鹽池,也未嘗不可。
李曄已經將自己的條件暗示了出去。
可卻未能得來河中的及時回覆。
看來,他還是低估了王重盈的貪婪。
而李曄也沒有一直乾等下去的打算,等到他達到蒲津關下,與諸將匯合後,隨即便向蒲津關內守將發出了最後通牒,限明日午時前開啟城門,放朝廷兵馬通行。否則將強攻蒲津關,並昭示華州興兵對抗王師之罪行,褫奪韓建鎮***節度使、華州刺史、潼關守捉使等職。
李曄的這一著就賭得更狠了。
若韓建真與河中勾連起來,以兵馬來拒,目前尚處於兵困馬乏的朝廷未必是對手。
但李曄相信韓建沒有這麼大的膽子。
以往種種經歷,早說明了韓建欺軟怕硬的本質,此人雖出身行伍,但並不具備當世許多武夫的剽悍之氣。
遍觀史書,韓建一生未打過一次硬仗。這也是他始終不及好兄弟王建的地方。包括後來當朱全忠入關中時,韓建遠比如今的勢力大得多,非但完全兼併了同、華二州,又經營華州長達近二十載,根深葉茂,還憑藉幽禁天子截獲了大量貢賦,身後還有鳳翔的扶持……可說是要錢有錢,要地盤有地盤,要人馬有人馬,要盟友有盟友,但奈何生來骨頭軟,竟是一兵一卒未出,不做絲毫抵抗,便跪伏在朱全忠面前搖尾乞憐……
韓建沒有讓李曄「失望」。
次日,未至午時,蒲津關便已是城門洞開,恭迎朝廷大軍入內。
畢竟在韓建看來,朝廷與河中之間,天子與王重盈之間,孰強孰弱,一目瞭然。恃強凌弱,本是人的本性,何過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