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5章 三川與關東局勢(第1/2頁)
章節報錯
其實康承業離開前,最後表達了對三川和關東的憂慮,並不多餘。
一來,三川局勢瞬息萬變。
李曄先前寫了四封信。第一封意在催促楊守亮全力入川,第二封意在堅定楊晟對抗王建的決心,第三封意在誘使韋君靖夾擊顧彥暉,第四封意在勸說許存入川。可它們具體起到了多大的效用,僅有零星訊息偶或傳來,根本無從判斷,更無法讓李曄放心。
另一面,神策軍內部,楊守厚與楊守立爭奪綿州,兩人勢力相當,各不相讓,具體已鬥到了什麼程度,李曄不知道。但李曄知道的是,楊復恭並非果斷處決此事,反而遲疑不決,在二人間來回搖擺,妄圖說服已成水火的二人罷兵。
照這樣下去,是要出大事的。
所以朝廷才要趁早出兵。.
否則等神策軍大亂,王建趁勢東進,三川局勢已成定局,外部勢力便再難插手……
二來,關東局勢近來諸多變化,同樣對朝廷不利。
對朝廷最有利的,當是關東諸藩勢力相抗,互相鉗制,待到朝廷統一關中、再平復三川、勢力強盛後,再兵出潼關,一舉威服關東諸藩,天下可定。
可眼下關東諸藩間的均勢卻在迅速打破。
本來,關東藩鎮間合縱連橫,形成以河東集團和汴宋集團為首的兩大勢力群,大致維持著均衡。
朱全忠在河中、河洛、河陽等地確立了盟主地位,此地諸藩皆仰其鼻息,可在淮北徐泗、山東鄆兗等地,卻有著時溥與朱瑄、朱瑾兄弟等一眾死敵。
敵人的敵人就是自己的盟友,時溥、朱瑄、朱瑾等人自然成了李克用的擁躉。而李克用的死敵主要是代北赫連鐸和盧龍李匡威。赫連鐸、李匡威二人自然也就成了朱全忠的盟友。
居中的河北諸藩鎮大致上持中立態度。只是由於河北腹地的義武王處存事事聽從李克用,對四周河北藩鎮形成了威脅,加之前番李克用兵出邢洺,將勢力範圍擴張至太行山以東、河北以內,引起了河北諸藩的恐慌,所以他們略傾向汴宋集團。
但就總體上而言,在河東與汴宋的互相角逐下,加上河北的中立,關東諸藩處於均勢狀態。
然而當下,這種均勢被打破了。
源於河東大將李存孝的背叛。
猶如天平的兩端,均勢一旦被打破,便會朝著一方迅速傾斜。
就在上月中,趁著李克用將所有精力用於剪除逆子李存孝上,朱全忠集汴宋十萬大軍之力瘋狂圍攻徐州。最終徐州城破,時溥***於燕子樓。隨之,宿州、泗州、楚州等地不戰而降,淮北之地盡歸朱全忠之手。
同時,為儘快剪除逆子,李克用已失了理智。他強行要求成德王鎔借道,以便從北部包圍邢洺,王鎔自然不肯答應,於是遭到了河東鐵騎的瘋狂進攻。此舉無疑激起了所有河北藩鎮的抵抗,他們迅速調整了自己的立場,倒向朱全忠。
可以預見,由李存孝叛投汴宋帶來的一系列影響還將繼續發展,如歷史程序所展現的那般,直至朱全忠威服天下,取李唐而建大梁……
所以康承業勸諫李曄儘快出兵三川,也是擔心朱全忠穩固他關東獨大的地位後,會來干涉關中的朝廷事務。
先前朝廷出征鳳翔時,便已有了這種徵兆。只是那時候的朱全忠既無暇分身,又顧忌河東的干預,才不敢做的太明顯,只暗中唆使幾個小盟弟來試試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