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4章 朝廷平定關中後,當謀三川(第1/2頁)
章節報錯
大明宮,浴堂殿內,偏殿。
康承業謙恭地彙報著各項事務。
李曄卻正思緒遊蕩,因為他正有感慨,便是去年時,便在此地,康承業才只是個被刻意打壓的閒散宦官,有志不得逞。若按歷史程序走下去,也始終得不到大唐天子與朝廷的青睞,始終默默無聞。直至被派去河東為監軍,在李克用父子麾下,才漸漸展露出才能;
可如今,康承業已官至正三品懷化大將軍,得授岐隴兵馬都帥、京畿兵馬府僉事。而且他實際從朝廷處得來的權力,還大於了他的職事(李曄秉承製衡原則,幾位領軍都使職事相差不大,可當領兵出征,授予戰時許可權時,就有大小統屬之別)。
如今的康承業,可算得春風得意、抱負得逞,如雄鷹終能展翅在長空。
李曄可以自豪的說,是他成全了康承業。
當然這話也可以反過來說,康承業也成全了他,幫他確立了朝廷如今一統關中的局勢……
心有所念,李曄便道:「康卿可記得去歲時,也在這殿裡,你曾獻上的八字麼?」
康承業恭敬回道:「凡與聖上所言,臣無不銘記在心,隻字不忘。」
「先近後遠,由內而外。」李曄再次道出這八字來,感慨頗多,「我正是依從了你這八字,先除卻禁內閹患,整編京中禁軍,再驅逐賊寇,平復京畿各地,直至出兵鳳翔……一步步走來,實為不易。可若沒了康卿這八字,失了輕重緩急,亂了步序,只怕也走不到如今的局面來。」
「聖上如是言,臣惶恐。聖上之仁德懿範,見識卓遠,出臣百倍千倍不止,如何平復天下,中興天朝,更是早有韜略,不過借臣之口道出,臣如何敢貪功。」康承業謙虛應道,頓了頓後又道,「聖上今日再提這八字,可是在籌劃下一步動向?」
李曄笑了笑,他其實只是有感而發,說些閒話,卻不曾想康承業一心要談正事。
他只好問道:「說起下步動向,康卿可有高見?」
「聖君面前,臣不敢稱高見。」康承業此時不謙虛了,直接道,「臣以為,朝廷平定關中後,當謀三川。」
李曄不置可否,只問道:「何以見得?」
「臣以為,三川易得,而關東難制,故而當先取三川。」
康承業開始了他的陳述。
「朝廷若兵出關東,過蒲津渡是河中,過潼關是河洛。僅從表面看來,朝廷集關中之力,取此二地並非難事,可其實,河中背後是河東,河洛上面是汴宋,朝廷若貿然侵犯此地,實則是置於了河東李克用與汴宋朱全忠的兵鋒之下。非是臣妄自菲薄,憑朝廷之力,尚不足以與河東或汴宋相抗,而一旦戰事不利,非但二地不可得,反會危及關中,後患無窮。是以臣言關東難制。
「三川之地,山南有楊守亮,西川有王建,東川有楊復恭,梓南有顧彥暉,龍劍有楊守貞,洋州有楊守忠,昌普有韋君靖,峽路有成汭……正群雄追逐、相互討伐之時,亦正可乘虛而入之際。除西川王建漸有坐大之勢,需嚴加防範外,其餘皆不足慮。是以臣言三川易得。
「再者,自乾符年黃巢亂河南以來,歷經十數載,中原戰亂不斷,早已是魚爛鳥散,人煙斷絕,荊榛蔽野;
「三川土地肥沃,人口富庶,又兼具鹽茶之利,新近雖有動亂,卻時間不久,範圍有限,各地民生尚可維持。若得之,必於朝廷有所裨益。
「二者相較,仍是取三川為上。」
李曄聽罷,點頭示意認可:「康卿所言,句句合我之意。」
「謝聖上謬讚。」康承業又道,「三川雖是易得,但若要踏入三川,卻又是不易,朝廷需得有萬全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