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已召有鐵匠,但李曄很清楚,要製成火炮這種跨時代的器物,主要還是得靠自己。

自決心研製火炮開始,李曄就開始努力地搜尋記憶,想象火炮製作中的一個個要點,並一一製成草圖。

剛開始回憶時,李曄還是很有信心的。

一來,他一直秉承一個觀點,古代工藝技術進展緩慢,凡宋明時代能製出的器物,在這唐末時節同樣能製出。

包括他仔細回憶起一些工藝差距,如這個時代尚不流行高爐鍊鐵,不會提製焦炭,好像還不會用木箱鼓火,淬火工藝有待精進,等等,說穿了都是一種經驗技術,而非科學技術,只要他適當提醒一下,工匠們能夠摸索出來。

二來,他對自己煉製的黑火藥很有信心。

如今神機營配製的黑火藥,其實用的是他傳授的現代配製方法,古人可是一直摸索了上千年,而始終未得其要。

諸如後世痴迷武器的蒙古人,就曾大量製造青銅質火炮,又一直在改進黑火藥的原料,在硝和炭之外還加入了大量其他原料,使得這種火藥看起來燃燒得很厲害,其實爆炸效果反而削弱。

這可能還是思維侷限的問題。他們的思維仍停留在兵法中「火攻」的層面上,使用火器,不過是另一種猛油火箭,仍是以「燒」為主。

直到明中後期以來,大量西式火器的闖入,尤其是佛朗機炮和紅夷大炮,才讓明人開了眼,方知曉火藥的真正威力所在。

可如何除錯黑火藥中原料配比,如何增加黑火藥的威力,卻仍在不斷探索中……

然而,李曄的信心並未持續太久,當他真正開始繪製火炮草圖時,才發現其中的問題遠比他想得更多。

他可以肯定,如今的工匠絕對能製出威力不亞於紅夷大炮的火炮。

問題不在工匠身上,在他自己身上。

他畢竟是個文科生,對物理器械方面,實在是所知有限。

第一個問題,炮身材質。

是用銅,還是鐵?

若不考慮經濟因素(銅是錢幣原料),當是銅製比鐵製好。

銅的熔點更低,易於鍛制,耐腐蝕性較好,易於保養,且延展性較鐵好,可更好地避免炸膛這個關鍵要素。但銅也有一個關鍵問題,便是堅硬度不如鐵。

或許應該在銅裡摻雜些許錫?或錳?或矽?或鉛?……能增強它的強度?

這便是李曄的知識盲區了。

而且在眼下這個時代,還不具備現代金屬提煉技術,無論提製出的銅或鐵的純度,都不可能太高。

也即是說,冶煉自不同產地的銅和鐵,必然含有大量不同的金屬元素在其中。

又當如何抉擇?

第二個問題,炮身規制。

或許第一個問題還可以交給工匠,李曄只管提要求,由工匠們自己去解決,但第二個問題,則無人能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