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李茂貞並不大瞧得上朱全忠。

不過是時來運轉、豎子留名罷了。

想當年,在關中時,他李茂貞可是實打實的朝廷大將,而朱全忠(其時尚叫朱溫),不過是一個背主求榮的降將,如今一朝得逞,竟也人模狗樣、開始呼風喚雨了……

然而形勢不饒人,大丈夫能屈能伸,先渡過了眼下的危機再說。

李茂貞採納了這些建議。

決定依照幕僚們所言,一條條列在書信,向朱全忠求助。

為保證訊息成功送達,李茂貞先後派了三撥信使,兩撥走涇州,一撥取道山南,其實都帶著的是同樣內容的書信,發往汴州。

李茂貞的顧慮並不多餘,他發往汴州的求援信,被朝廷截獲了一封。

隨即傳至正行軍途中的天子案前。

李曄將其轉與諸臣過目。

書信中李茂貞險惡的用心、醜陋的嘴臉、屈膝逢迎的語氣……任誰看了,都忍不住罵上一句:無恥之尤。

拷問信使後另知,李茂貞發出的求援信不只這一封。

也就是說,其餘書信已成功送往汴州……

李曄待眾人看完書信,揮手製止了大家的謾罵,問道:「眾卿以為,朱全忠收到書信後,會如宋文通所願,援助鳳翔嗎?」

眾臣交頭接耳一番後,大部分人認為不可能。

有兩個原因。

一,朱全忠向來以忠義示人,也一直禮敬天子和朝廷,前不久朝廷頒下討鳳翔詔令後,也數朱全忠回覆得最積極,大罵宋文通無恥女幹賊……又怎會自食其言,自毀忠義,反去援助宋賊?

二,朱全忠正在向徐泗和鄆州用兵,近來又與魏博起了衝突,所有宣武兵馬都遠在河淮,哪還有閒心來過問關中時局?

只有少部分人認為有可能。

因為李茂貞信中所言確有道理,此時干涉關中,對朱全忠有利,尤其是在李茂貞刻意示好、表示臣服的情況下,且朱全忠向來狡詐,又怎會白白放過如此良機……

李曄未做評判,不等兩派人起爭執,再問道:「朕另感到好奇,宋文通為何單單向朱全忠求救,而非其他人?」

天子此問,讓眾人恍然大悟。

還能有什麼原因?

正因為朱全忠有可能援助鳳翔,故而李茂貞才獨獨挑中了他。

眾人放下紛爭,統一到同一個問題上來,如何勸阻朱全忠。

又是一陣低聲商議後,張濬當先提議道:「此事宜早不宜遲。朱全忠為人狡詐,善立名目。他若要干涉關中,必定會尋一藉口,再名正言順地出兵,因而朝廷當先一步行動,堵住他的嘴,讓他無藉口可尋,自然也就無法出兵。如此一來,關中無憂矣。」

其餘人聞言,均頷首認可。

儘管他們對朱全忠是真忠義還是真狡詐一事上存在分歧,但要說到善立名目,每次都能為自己找到正大光明的出兵理由,大家意見一致,非他朱全忠莫屬。

李曄再問道:「朝廷如何先一步行動,如何封堵朱全忠之嘴?此事幹系甚大,還望張卿細細說明。」..

張濬回道:「且不管朱全忠會尋什麼藉口,朝廷只需立即公佈宋文通的書信,教天下人知道此賊欲求援宣武之事,朱全忠若不想承受罵名,於此情形下,唯有表明態度,斬斷與鳳翔之間的聯絡。至於再援助鳳翔之事,更是無從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