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關失守?

李茂莊被殺?

這兩個訊息接連傳入鳳翔城,一時驚愕得李茂貞說不出話來。

天子與朝廷妄動用夏綏和靈武兩地兵力來圍攻鳳翔,這訊息是李茂貞早就知道的,包括朝廷發往夏綏的第二批信使,也被鳳翔截獲,從中得知了動兵的具體時間。

因而李茂貞才調李茂莊和秦州兵去「協助」蕭關,要力保關隴道上的這座要塞不失。

夏綏兵方面遲遲沒有動靜,曾讓李茂貞長出一口氣。看來,李思恭吃一塹長一智,再不是當年主動入關中征剿草賊、最後反被草賊殺得落荒而逃的李思恭,懂得了儲存實力方是王道,至於天子詔令,於自己有利的便聽;不利的,想辦法搪塞過去便是。

而靈武韓氏似乎沒吃過苦頭,竟然真的千里迢迢出兵南下,出現在了原州境內,這一度讓李茂貞緊張起來。

可隨即從原州傳來訊息,靈州人一共不千人之數,且其中多婦孺老弱,應是舉族內遷,真正可戰之士,應不足兩千。

就兩千軍卒,也敢來闖蕭關,來犯我鳳翔?

李茂貞啞笑失笑,自此後便沒再將靈州人放在心上。

殊不知,就這兩千人,破了蕭關,殺了李茂莊。

李茂貞好久才緩過氣來,閉目長嘆:八弟(李茂莊)誤我。

從傳回來的訊息看,蕭關失守,他李茂莊確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李茂莊好酗酒,每喝多了酒,便要拿手下將卒出氣,輕則鞭打,重則當眾開膛破肚,致使軍中多有怨言。

但這還不是致命的。

李茂莊始終未能處理好各部間的矛盾。

秦州多番民,秦州兵中也有不少番人軍卒,這些番人與漢人不同,他們沒有組織概念,除了自己部落酋帥外,其餘人一概不理會,包括行伍中的將校。要讓他們服從調派,本就是件極耗精力的事,還得注重番人習俗,先前安撫秦州番兵,也多靠李茂貞本人去處理,李茂莊則無此才能。加之番人多兇狠好殺,貪婪無度,李茂莊更是無力掌控。

自調秦州兵入蕭關後,這些番人一味燒殺掠奪,又與當地原州兵衝突不斷,如此複雜的局面,已遠遠超出了李茂莊的能力範圍。

最後得來的結果,便是內訌不止,竟於蕭關下首戰失利。

而後部分原州將校暗中與韓遜勾結,開啟城門,再一起圍攻秦州兵。於此危急局勢下,幾名番人酋帥帶頭逃跑,丟下李茂莊一人慘遭屠戮……

蕭關已失,李茂莊亦亡,再追究過失也無意義。

李茂貞緊急處理,調李茂勳回隴州,囑託他守住隴山,且莫再讓靈州人靠近鳳翔。

另一面,蕭關的慘敗也給李茂貞提了醒,最可怕的敵人,往往是在內部。

他從府內調出一批錢帛,以其子李繼侃為使,發放至各軍中,以示慰勞。又安排子城內各將官妻屬寫一封平安家書,也交由李繼侃,一併帶給各位將官……

做完這些,李茂貞再把精力對準東面的朝廷大軍。

李繼昭已經逃回鳳翔城內,他並沒有追究其失敗的罪失,畢竟當下正是斂聚人心之時,李繼昭的行為,至少詮釋了他的忠心。

然後東面也再無伏兵,朝廷兵馬便能放心地圍攻鳳翔城。

單憑兵事上來說,李茂貞相信高大堅固的鳳翔城絕不會被攻破,城內也還有上萬軍卒,李茂貞只是擔心將校有二心,才不敢放他們領兵出戰,但固守城池綽綽有餘,城內的糧食儲備也足夠兩三年之需……可李茂貞擔憂的是,若放任朝廷兵馬圍城,圍得久了,難免人心會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