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難怪李茂貞如此生氣!

什麼叫行蹤不明?

那又不是一兩個人,而是整整四千多人,一起走兩步便能引發地動,怎可可能行蹤不明?

而且那是四千多手握利刃的軍卒,讓其在自己的領地上失去了行蹤,又將會導致何等可怕的後果?

李茂貞讓探馬給李繼徽帶話,若不能儘快探明四千華州兵的動向,以後便不用來見自己……

一個接一個的不利訊息,讓李茂貞有些焦躁不安了。

然而他在不安中等來的卻又是下一個不利的訊息。

據報,龍尾陂北忽然出現大量賊騎,正不斷地四下游走探查。說明,此處可能有賊兵大部。

李茂貞這次沒有發怒。

他完全困惑了。

天子究竟在玩什麼花樣?

朝廷兵馬的意圖何在?

其實,李茂貞早獲知了北路方向有朝廷兵馬出沒,他也將大部分兵力投放在了龍尾陂北,可這二者之間並無關聯。

對於北路的朝廷兵馬,未張旗號,人數不明,李茂貞認定為奉天軍鎮內的戍卒,或是到了大麥收割的季節,便開始跑出來掠奪糧食、敲詐百姓,這也算是禁軍內的老傳統了,因而並未引起他的重視。

而龍尾陂北佈下的重兵。

李茂貞不諳兵書,但他從大量的實戰中摸索出了不少用兵門道。

用兵,最講究個虛虛實實。

他在龍尾陂四下設伏,但並不會在四面都投放相同的兵力。鳳翔近兩年兵馬劇增,但其中的精銳老卒卻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迅速增長,所以軍中精銳其實有限,不可能將他們都分散開來,而自損戰力。而且這也不是人數上的問題,而是戰法的需要,虛則實之,實則虛之,虛虛實實,方為用兵之大道。

此次龍尾陂四面伏兵,正面為虛,背後為實;南路為虛,北路乃實。

而李茂貞將重兵投放在北路,其實又另是一重伏筆,因為他在入鳳翔的斜道里還另設有一支切斷後路的伏兵。.

在部將們看來,所謂的切斷後路,便指的是龍尾陂下的李繼徽部,但其實他們都沒能識得李茂貞的高遠。在李茂貞的計策裡,真正的後路,指的是斜道伏兵自南殺出,龍尾陂北鳳翔大軍只憑工事堅守,其實並不會參與龍尾陂上的圍剿,他們的進攻方向是向東迂迴至朝廷兵馬身後,再自北路向南殺出,與斜道伏兵遙相呼應,將所有朝廷兵馬關在鳳翔鎮內……

可如今,龍尾陂北竟然也出現了朝廷兵馬大部,這又是為何?

李茂貞茫然不解。

他再多的沙場經驗,也不能幫助他看清眼下局勢。

但他清楚一點,絕不是因為朝廷獲知了他的意圖。他的這個意圖,可是連最親信李茂勳都尚不知情的,遑論他人?

在未弄清局勢前,李茂貞不敢輕易做任何決策。

他只是讓傳令官去給已奔赴龍尾陂北大營任主將的李茂勳帶話(先前故意安排李茂勳在正面與鄧筠「會面」,也是李茂貞的一個小伎倆,和安排龍尾陂南路伏兵放箭是同樣的道理,混淆虛實),堅守大營,在洞察賊兵的真實意圖前,不得擅動。

下一匹探馬隨之而來。

帶來了一個看似無關緊要的訊息,龍尾陂上的鄧筠部正意圖從北路突圍。

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