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曄接著召見了鄭遠客。

這還是李曄第一次面見鄭遠客。中等偏下身高,精瘦,膚色粗糙,看著不似朝中斯文文臣,舉止有禮有節,處處透露出一股幹練之氣,像個幹實事的人。

李曄坐高堂而問:「汝可知‘知州"一職,其職責所在?」

鄭遠客躬身回道:「回聖上,臣反覆研讀布文,‘知",乃‘知會、通曉、治理"之意,故而知州,便當是主掌一州政務,下安州縣黎民,上通朝廷政令。」

李曄點頭以示可,再問:「具體掌一州哪些政務?」

「有教化百姓、勸課農桑、奉行法令、考察屬員、選賢薦能、賑濟災傷、徵收賦役、轉運錢穀、斷獄決訟之務。」

鄭遠客一一答來。

李曄不得不再次點頭認可,這個鄭遠客的悟性奇高。

他所應答的知州職務裡,涉及有地方的行政權、民權和財權,但獨獨沒有提到兵權,正與李曄設定知州與兵馬府分權的初衷完全吻合。

李曄本還打算問些去往同州後的具體施政舉措,如今看來也都沒有必要了。

憑著鄭遠客的悟性,只要能勤心理政,當不用他這個天子過多操心。

李曄只問道:「若鄧筠假借兵馬之利,糧草之需,侵奪你的知州許可權,你會如何應對?」

「回聖上,臣雖未與鄧將軍謀面,但聽聞京城裡傳言,鄧將軍赤膽忠心、勇武絕倫,一心報效聖上和朝廷。是以,臣以為鄧將軍必不會跨越許可權,干涉同州政務。」

李曄未料到鄭遠客會如此回答。

但再細細一想,其實這才是最高明的回答。

他表面上是在誇讚將來的同事鄧筠,表達對鄧筠的信任,其實背後表明的是另一個態度,他會與鄧筠精誠團結、文武珠連,一同為天子治理好同州。

且他果斷否決了鄧筠越權的可能,同時也說明了,如果鄧筠真要侵奪知州許可權,他一定不會妥協,會盡力抗爭……

至此,李曄再沒有什麼不放心的了。

他最後讓內侍呈上一把佩劍,贈與鄭遠客,囑託道:「此劍名‘辟邪",閒置於宮內,徒染塵埃,朕今御賜於你。你攜此劍去到同州後,只管盡心治理,若有當地官員豪強不從,可用此劍,先斬後奏。」

鄭遠客雙手恭敬地接過御賜寶劍。

此時他才放下他不卑不亢的氣節,拜俯在寄予他絕對信任的天子的腳下。

「臣必當竭盡所能,不負聖恩。」

張綰馬不停蹄地趕回了綿州,並在涪水岸邊見到了楊復恭。

綿州並非兵家眼中的險地,又處於東、西兩川的包圍中,因而楊復恭只留有楊守立的天威軍一部固守城內,其神策軍大營設在了涪水東岸,希冀憑藉著涪水這綿州境內唯一的屏障來延緩東川兵和西川兵的圍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