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章 兵馬都帥與知州(第1/3頁)
章節報錯
李曄同時也在思考,如何讓同州重新成為大唐的一個州,而非一個獨立於朝廷外的藩鎮。
但他與大部分官員的意見不同,他並不認為這是將帥忠心不忠心的問題。
便如李茂貞,當他還叫宋文通的時候,還在神策軍帳下效力的時候,勇猛作戰,數次為朝廷立下赫赫戰功,能說那時候的他就不忠心麼?可當他出鎮鳳翔後,迅速脫離朝廷的管控,並反過來侵犯朝廷的權益,較之前任鳳翔節度使有過之而無不及。
再如王建,當年隨唐僖宗一行逃難時,他不離不棄,甚至揹著小胖子唐僖宗跑了十幾裡山路,把唐僖宗都感動得落淚,並解下沾有龍淚的衣袍贈送於他。那時候的王建,可說是滿朝第一忠臣,可再反觀他今日在西川的種種行徑……
所以,這並不是人的問題,而是制度上的問題。
也不知道是否是受時代侷限,在李曄看來十分淺顯的問題,朝野百官,竟少人提及……
如何防範地方藩帥不臣,又如何從制度上解決這個問題,李曄早有構思。
早在出徵梨園寨途中,張濬質疑授武將為邠寧節度使時,李曄說自有辦法,其實他當時就已經想好了對策。
甚至還可以往前推,早在他設定兵馬府系統時,便已是在為肢解藩帥權力做準備。
只是到了如今意外得來同州,方有了實施的機會。
在這個時代,一個地方上的權力,大抵可分為行政權、兵權、民權、財權四個方面,節度使統攬了這四個方面的大權,實際上已等同於獨立王國,全權處理所有地方事務,不再受朝廷干擾,當然也不會再服從中央朝廷的管控。
實際上,節度使最初只是「節度各路兵馬」之意,只掌控地方軍權,並不具備獨立、與朝廷對抗的資本,可後來因對抗邊境外遊牧民族、節省轉運費用、鎮壓地方反賊等需要,又陸續加以支度、轉運、營田等使職,才最終大權獨攬。
人選同樣重要。
畢竟在這個「人治」的時代,再好的制度,若沒能選派合適的人去執行,最終也只能淪為擺設……
同州兵馬府都帥一職,李曄決定授予順義軍知兵馬使鄧筠。
首先李曄不會考慮禁軍六軍都指揮使。
這六人各領一軍,又出於保持禁軍戰鬥力的考慮,不宜過多限制,實際上六人在各軍中已有自己成形的班底,若將他們放出外地獨領一州兵權,在眼下這個局面下,李曄其實並不放心。而將這六人放在京城內,結合目前正推行的輪戍制和閱兵制,也更有利於六支禁軍戰力的持續提升。
而要放一人去獨領一州軍事,在現有制度框架下,還得授予兵馬府都帥一職,若職務太低也無法服眾。
其實排除掉六位都指揮使,也只有鄧筠最合適了。
李曄決定派鄧筠前去,另有一重考慮,鄧筠也是講武堂學員。
李曄興辦講武堂,在軍中宣傳忠義為將帥的首要標準,若不對講武堂學員予以重用,又如何能達到這一目的?
鄧筠為順義軍知兵馬使,實際為順義軍內二號人物,按理說不在講武堂學員招收標準內,可他見軍中大多將校都不願去講武堂,又知這是天子欽點的學堂,若無人應徵豈不是尷尬了天子,便主動報名參加。加之他年歲不滿三十,也算是青壯武將,崔安潛自然也沒了拒絕的理由。
鄧筠入講武堂後,其實表現一般。
他是典型的豪爽武夫性格,哪受得了酸士們的嘮嘮叨叨,居然還要讓他重新識字?這不是在開玩笑麼,他鄧筠只會舞槍弄棒,識得那些方塊字用來做甚?況且他那雙大環眼,也幹不了識字的細活,照他看來,所有方塊字都長得一個模子。
崔安潛請來的禮部書吏們,當然也不敢教訓講武堂裡的武夫,更別說其中最大的刺頭鄧筠,只敢自己一個人晃頭誦讀。
下面的學員們,划拳喝酒,比試拳腳,粗鄙詛罵……由他們去吧。
但要說鄧筠在講武堂裡純是刺頭也不屬實。
每當崔安潛親自授課時,或請來張濬代授時,下面的學員們還是比較乖巧的。
尤其是張濬,學識淵博,口才了得,也不是那種呆板的只會照本宣科的人,常常給學員們講古往今來那些名將的故事,諸如田穰苴、諸葛亮、李靖等,聽得他們熱血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