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凌晨。

天上仍飄著小雨。

除康承業部三軍和鄧筠部出征在外,其餘所有將卒匯聚於馬嵬驛四周,再外圍是隨軍民壯。一眼望去數萬人,層層疊疊,鋪滿了四野,卻全部噤聲,更不得擅動。

誓師大會正在進行。

正中處,早搭起一座丈高的將臺。將臺四周樹有十二面龍旗,一面京畿兵馬府牙旗和一面兵馬大元帥牙旗,一方天子大纛。將臺下另圍有數十面各軍各將旗號。一起隨風飄展,獵獵作響,威風凜凜……

先由張濬登臺,代表朝廷、也代表兵馬府宣讀討伐逆賊宋文通的詔令。

接著李曄亮相於眾將士面前。

此時下面隱隱有些躁動,尤其是外圍初見天顏又紀律較寬鬆的民夫們,紛紛前湧,想看得更清楚一些……立即有各部將校前去呵斥,才漸漸鎮壓下去。

李曄道:「朕,上承天命,下安庶民,今逆賊宋文通妄動干戈,欲禍亂四海,朕必伐之。爾等皆大唐忠勇健兒,自當隨朕一道而往,殺賊報國,有死而已。」

「萬歲!」

「萬歲!」

「萬歲!」

將卒們則以三聲山呼相應,以示他們誓死報國之志。

隨後崔安潛登臺,宣讀戰時的獎懲條例。

其中又重點提到,凡擒殺賊首宋文通者,無論現今身居何職、或白衣之士,皆授正四品官階,封縣公爵位,食邑三百戶,另有金銀錢財賞賜。而擒殺李茂勳、李茂莊、李繼徽、李繼昭等主要賊從,官升三級,同樣有大量金銀賞賜……

再隨後孫惟晟登臺。

身為招討副使、兵馬都監,孫惟晟此時的主要作用是鼓舞士氣,號召三軍將士報效聖君,英勇殺敵。

這時軍中噤聲令已除,孫惟晟在臺上喊一聲「誓殺逆賊宋文通」,下面的將校及軍士會跟著連喊三聲「殺!殺!殺!」,孫惟晟再喊一聲「誓殺賊人李茂勳」,四面同樣回以震天的「殺!殺!殺!」……

雖是既定程式,可透過這一陣高過一陣的殺喊聲,仍能感受到軍中高昂計程車氣,及全軍將士殺賊報國的決心。

正全軍氣勢最盛時,會有人牽來獻祭的牲畜上臺。

然後孫惟晟接過遞來的厚背大砍刀,親手砍殺牲畜,再親手將盛在木桶的鮮血潑到牙旗上,此為祭旗。

一系列流程走完。

孫惟晟再搖向天子請示後,抽刀直指鳳翔所在的西方:出發!

武功能成為長安至鳳翔的中轉站,再修築軍城,成為防範鳳翔的前哨,不只位於渭水岸、交通便利,還因為西南兩面有隆起的高地,分別名西原和東原,可稍做屏障,具備了一定的防禦地理。

李曄此刻便立於西原上。

在他腳下,是由近萬名軍卒和三萬民夫組成的浩瀚人群。

李曄不想用螻蟻這個比喻,可從他此時的位置望下去,那數萬的人群,當真是如蠕動著的數萬螻蟻一般。

他甚至會想象,如果是敵軍站在他此時的位置上,無需太多人馬精悍騎卒足矣,俯衝下去,腳下的數萬人唯有引頸待戮,根本無還手之力。

或許,這便是歷史上為何有名將一說,這些人掌握了帶兵的要義所在……跟人數眾寡無關……

當然眼下並無殺戮,一眼望下去,是一副熱鬧而祥和的圖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