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章 文鬥(第1/2頁)
章節報錯
鳳翔鎮治州岐州本與關中一體,兩地只是行政上有所區分,實際一水(渭水)相連,地理上全無山川阻隔。
也就是說,從北端奉天到南端秦嶺,寬約兩百里的廣袤土地上,雙方都可以隨意派兵進入對方領地,且另一方完全無地利可憑藉、防禦。
而且對朝廷不利的是,從京師長安到兩地邊界約一里之遙,而從鳳翔城到邊界只不足百里。
顯然,地理位置上於鳳翔有利,可以後發先至。
且鳳翔地勢較高,俯視關中平原,兩者相較,屬兵家口中的勝地。
朝廷沿兩地邊界原設有奉天、武功兩座軍城,可武功城已在上次的兵亂中遭破壞,至今未修繕。而朝廷遲遲未修繕,也未再在武功駐軍,倒不是出於節約物力人力的考慮,而是經實戰驗明,武功城距離鳳翔太近,根本起不到軍城應有的防禦作用,甚至像上次那般,突然遭遇突襲後,連訊息都發不出來……
以上種種,都決定了朝廷不能大張聲勢地進兵。
雖然康承業早有謀斷,李茂貞顧忌大義名分,必不敢先於朝廷派兵犯境,但謹慎起見,還是低調點的好。
故而,李曄未召集全軍誓師,也未頒佈片紙詔令,而是與眾將下達行軍路線和時辰,隨後各將各軍各自集合,只與部下將卒言出行輪戍,便悄然出兵。
此次出兵兩路。
北路兵馬先行一日,出東渭橋,過涇陽,跨涇水,一路抵達奉天,隨後直插鳳翔鎮岐山縣北。此路有飛龍、順義、監門衛三軍,由康承業奉牙旗,暫領北路三軍制置使,另只帶從鄉丁中挑選出的一千輔兵,外加沿途預徵的三千民夫,輕裝出徵,一為隱蔽,二要快速機動。
南路為主力大軍。李曄親奉牙旗、領招討使,除餘下的赤顏、順昌、定都三軍外,另有鄧筠所領三千同州兵,華州大將司馬鄴所領四千華州兵(韓建最終選擇了出兵四千),合計兵力一萬七千人,另有輔兵上萬,民夫工匠三萬,沿渭水,浩浩蕩蕩朝鳳翔正面行去。
對如今的朝廷而言,這絕對是一場傾國之戰了。
傾盡所有人力物力,京城內只留下不足兩千的老弱之兵,做出這個決定固然有冒失之嫌,但李曄決定他應當這樣做,方才有與李茂貞一決高下的可能……
如此數萬人的行軍,顯然不可能真正做到「悄然」。
按李曄的計劃,是等大軍行至武功,堵在了鳳翔家門口,教鳳翔兵再無主動出關中的可能後,再下詔討賊,向天下人昭示李茂貞的罪名。
可大軍剛剛出城,李曄就先收到了李茂貞的來信。
李茂貞反應如此迅速,說明他的餘光也一直盯在京城上。
「臣本博野小校,至卑至微,混跡於行伍間,未曾有建功之野望,唯常懷報國之赤心。所賴先帝寵愛,於光明元年召臣入京平賊,又屢次拔擢,委以扈陛都將一職,臣感激泣涕,不敢惜身,唯拼死殺敵,兇險無論,圖保先帝之恩德也。
「後臣出鎮鳳翔,守土一方,聞及聖上踐祚,臣雖未能入京師朝賀,亦首望宮闕三跪九拜,滿懷赤誠,皇天可鑑。
「不料聖上聽信小人讒言,屢構罪於鳳翔,臣雖有冤曲,卻未敢有半句怨言,只躬身自省,以圖報效。卻又聞聖上欲出兵討伐,臣惶恐萬分,無奈心有赤誠,亦不知所措。
「自古君臣有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聖上若欲罪臣,但派一兩獄卒耳,臣自當束手請縛,何須勞師勞眾,以填天下悠悠之口。
「臣自知罪重,有口難辯,唯望聖君道明罪名,臣自當赴京請罪,任聖君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