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章 內遷(第1/2頁)
章節報錯
近年來,這種番化的趨勢越發明顯。
韓遜自是清楚其中的緣由。
一是漠北迴鶻汗庭被吐蕃人聯合黠戛斯人攻破,回鶻汗國肢解,從而導致大量回鶻人向南向西遷徙,其中一部分人就遷到了靈州。
二是中原內亂,尤其是前十幾年出了個巨寇黃巢,雖未直接覆滅大唐,但也導致大唐國力迅速崩塌。從那以後,除了一兩個信使,再沒有商人或押解的囚犯從中原而來,靈州已徹底被中原拋棄。
回鶻人大量湧入,而漢民持續消減,番化的趨勢也就不可避免。
包括韓遜自己,他為了保住韓氏在靈州的地位,避免僅剩不多的漢民捲入戰亂而迅速消亡,也不得不採取了開放政策,他一方面與靈州回鶻人渠帥兄弟結義,維持局面,另一方面開啟城門,允許回鶻人在漢民居住地自由出入,雜然而居。
可這樣做的代價,便是人數劣勢的漢民被迅速同化。
然而這都是沒辦法的事。
韓遜打從心底厭惡那些野蠻不化的回鶻人,他們不束法,不洗澡,不習句讀,不講禮,不事農桑,甚至沒有基本的天倫廉恥……
這些回鶻人,居然可以兄弟共睡一妻,可以為了家族中的權勢而父子相殘……
每當看著那些漢民與番民們稱兄道弟,漸漸學著跟番民一樣兇狠好鬥、不識禮儀,韓遜都會心痛不已,並自怨自責……
直到去年一封詔令從長安發來,將秦州劃歸到靈武兵馬府名下。
大唐沒有拋棄他們!.
天子沒有忘記他們!
韓遜手捧詔令時,激動得雙手顫抖……
更重要的是,他從中看到了內遷的希望。
儘管韓遜也知道,秦州位於隴山以西,境內如今也多是番民,而且是數部番民相互爭奪,比靈州的形勢更艱難。且那裡天氣嚴寒,山高水深,也遠沒有靈州這片土壤肥沃。
可這些都不重要。因為秦州緊鄰關中,中間只隔著一座小小的隴山,不似靈武這般遠隔千里。
這才是韓遜唯一在乎的。
只要能向中原靠近一些,他就會義無反顧。
韓遜沒有任何遲疑,當即親書回信,向天子表達自己的赤心,並奏請「收復」秦州。
隨後京城再來使者,天子拒絕了他的奏請。但字面背後的意思,並不難讀懂,天子是要他再等待時日……
從那以後,韓遜一刻不敢耽擱,一面整頓兵馬,一面四下勸諭。
是的,他不只是要收復秦州、自己回到中原去,他還要帶上所有靈州的漢民,一起迴歸中原……
可勸諭的結果並不理想。
並不是所有人都像他這般渴望迴歸中土,他們大多世代居住靈州,早習慣了這裡的山水和土地,不願內遷。哪怕番人越來越多,語言習俗都不一樣,可又有什麼關係呢?有地可墾種,有飯菜可以填飽肚子,有房屋可以居住……就夠了。
韓遜難免有些氣餒。
但總是有人是渴望回到中原的,再加上軍中將卒們的家人,也就足夠了。
他盡力了。
到上月,韓遜終於等來了天子的下一封敕書,書中已不再提「秦州」二字,而是明確告知他,中土將有他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