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安潛又想了想,也沒想出張濬的話裡有什麼漏洞。

儘管他久歷行伍,沙場上的事見得多了後便趨於保守謹慎,心裡仍是不踏實,尤其是作戰講究個知己知彼……

可他也不知如何反駁,最後點了點道:「但願如張相公所言。」

崔安潛這話在朝堂上叫持重,凡事不可說死,可在行伍裡,這話聽著就不夠威風,如鄧筠這般少壯的武將,不愛聽。

鄧筠第一個跳出來嚷道:「崔先生也太多心了!區區一個李茂貞,咱們是奉聖令征討,又這麼多好漢,怕他做甚!」

說罷又面朝天子抱拳請命道:「聖上,無需如此勞煩,讓臣領著三千同州兵踏平鳳翔,捉了那小兒來獻於聖上。」

「臣也願往……」

有了鄧筠打頭,其餘將領自不能落後,紛紛請命。

「謀定而後動。如今大計未定,正待商議,不得呱噪。」

李曄臉色一沉,呵斥道。

今日兵馬府議事,是來商議行動方略的,不是來聽取他們的作戰意願。

鄧筠等人悻悻回座。

李曄四下一瞧,鎖定在最信任的康承業身上:「大軍不日將出徵,康卿有何看法?」

康承業方才一直看著輿圖,出神凝視,如今天子有問,方緩緩起身道:「朝廷三面大軍圍攻,勢在必得,李茂貞又會如何應對?」

康承業先丟擲此問,隨後自答道:「鳳翔地勢西高東低,東面與京畿渭水相連,一片開闊,其餘三面環山,北有隴道直通蕭關,南有陳倉可下蜀道……又聽聞李茂貞據鳳翔四年以來,處處興兵,未有止時,故雖不曾養民力,卻精通行伍事……」

康承業並不急著給出答案,而是逐條慢慢分析,若換了其他人,只怕鄧筠等人又要嚷叫起來。

可六軍都指揮使中,康承業論資歷官階不如孫惟晟,論個人勇武更不如大部分軍使,也不善人際來往,但他長於治軍,尤其謀略出眾,往往能一語中的,久負其名,故其餘人都只屏息聆聽。

「李茂貞為人外寬內忌,用兵尤其狡詐,不可輕視……以臣度之,李茂貞必不肯坐以待斃,不會困守鳳翔城內,定會主動出擊,若勝,則軍威大振;若敗……」

「若敗,怎樣?」有耐心不足的將領忍不住發問道。

康承業道:「若敗,李茂貞當退守鳳翔城,且分守鳳翔、陳倉兩處,以成掎角之勢,再伺機反撲……至於北面靈武與夏綏兩路,應死守蕭關。只要蕭關不破,這兩路人馬便無法南下威脅鳳翔。」

他分析得有理有據,眾將也都是久歷行伍之人,聞後都點頭認可。

可要說其中是否有未盡善之處……

張濬問道:「鳳翔兵力有限,如何分守?」

康承業回道:「兵有眾寡,勢有緩急。於鳳翔而言,朝廷兵馬勢急,而北面威脅為緩,且有蕭關和隴山為屏障,只需分出少量兵馬固守,先集中兵力向東,謀求一戰而定。若戰不利,要守,也必分兵雍縣、陳倉兩處,如此方有伺機反撲、反敗為勝的機會,且陳倉扼守要道出口,可進可退,李茂貞哪怕是為了萬一計,也絕不會放棄此地。」

這一番解釋下來,張濬自覺閉上了嘴。縱然他向來自詡聰明,可在康承業這番分析前,也只能安慰自己,各有各行,他畢竟沒有帶過兵,不熟悉行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