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傳開後,朝中百官也不得不再次歎服天子的高遠卓見。

因為在他們原有的草案中,預備將秦州劃給夏綏李思恭,是天子一力獨斷,改為劃給靈武韓氏。

結果,靈武韓氏真的願意出兵……

但朝廷最終沒有同意韓氏的奏請。

考慮到韓氏的處境,可以推測出來,他們願意興兵秦州,其實同當年孫惟晟散盡家產率鹽州兵入關中的目的差不多,都是深感於邊地生活艱苦,尤其是他們做為漢人後裔,孤懸中原之外,想內遷至關中。

也就是說,靈武韓氏的目的並不在秦州,而是取鳳翔代之。

而憑靈武一地之力,顯然不可能是李茂貞的對手。何況南下途中還有蕭關這一道天險。蕭關名義上仍握於張鈞之手,但實際已為李茂貞奪佔。

若韓氏真的興兵南下,朝廷必須出兵與之配合,方有可能擊敗李茂貞。

然而眼下朝廷正大興農務,民力尚在恢復中,還不宜興兵,故而只能先拒絕靈武韓氏的奏請。

當然,這個拒絕只是暫時的,相信韓氏也能從字面上解讀出來……

除關中形勢外,兵馬府設定也跟各地帶來了一些影響。

李克用帶頭擁護朝廷的政令,既然朝廷已明文授赫連鐸為大同兵馬都帥,他也就大度地放過了赫連鐸(雲州實在是不好打),轉攻河北,一路出井陘,解救王處存,一路出滏口,平叛昭義三州,另遣李存孝一路南下援助澤州。

此事還有個尾聲,河東軍順利「收復」昭義三州後,李克用任安知建為邢洺(邢州乃昭義三州治所)留後,還向朝廷上書奏請。可朱全忠的奏疏也同時傳入京城,內容居然也是請授安知建為邢洺節度使。

既然兩位大佬都發話了,朝廷也只有同意授任,只暫未發旌節。

因為此事明顯有蹊蹺。

後來朝廷才得知原委,安知建本為李克用手下一員番人大將,留守邢州後,因懼怕宣武兵鋒,便暗中與朱全忠勾通,這便是朝廷為何會同時收到兩封奏疏。其後李存孝與李存審、李存賢兩路河東大軍攻來,安知建棄城而逃,半途被朱瑄截殺,砍了他的腦袋後送去河東,向李克用示好。

朱全忠在李存孝援軍到來前就提前離開澤州,並揮師東進,以朱友裕領一路攻鄆州,丁會、葛從周為一路攻徐泗。

最終還是時溥不經打,坐視宣武大軍水淹宿州而不敢救,導致宿州易手,宿州刺史張筠投降宣武,徐州門戶大開。

淮南地區,各路諸侯得了朝廷支援,楊行密、張雄、錢鏐等幾人破天荒地團結起來,合力圍攻孫儒,孫儒連失蘇州、常州等地,困守揚州與潤州一線。

照此看來,孫儒會比歷史上更早敗亡。

趙匡凝倒沒有受兵馬府設定的影響,但他上賦稻米後,得朝廷封荊襄節度使,大喜過望,竟整頓兵馬,準備南下荊南,坐實荊襄節度使這個頭銜。

李曄聞訊後連忙私信勸阻。

從史書上的記載來看,論軍事,趙匡凝才能平庸,更不會是目前據有荊南的成汭的對手。..

再考慮到趙匡凝是個好臣子,且不說將來朝廷大軍出關東後,可引以為後援,便是眼下,朝廷也需要他的田賦,不容有失。

李曄讓外朝派人親赴襄州,當面向趙匡凝轉述自己的口諭:保境安民,勿動兵戈。

捷報傳來,神策軍攻佔了東川治所梓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