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章 積蓄民力(第1/2頁)
章節報錯
鄧筠與鄭遠客已赴任同州半月。
相對來說,李曄並不擔心同州軍事。
同州東臨黃河,西北兩面環山、交通阻塞,唯有南面與華州疆土相連,存在軍事衝突的可能。
但同州如今被朝廷接受,韓建絕沒有再犯同州的膽量。
先前,詔令頒下,召王行約、王行實等返京,另派遣朝廷官員主治同州時,韓建還曾向朝廷上書,隱約表露自己為朝廷代掌同州的志願,結果只得來天子的一通叱罵。
韓建自此也就老實了。
這半月以來,華州再無一人一馬渡洛水。
王行約、王行實相繼離開後,同州也只剩下無人看管的四千人馬,鄧筠帶了一千軍卒赴任,又有朝廷撥發的絹帛用以收服那四千散兵散將,當不存在任何問題。
接下來,便只需他約束部隊,勤加操練……
而鄭遠客要處理的問題就複雜得多。
從民政上來說,同州就純是一個爛攤子。
先前,王氏兄弟毫無治理的才能,也不懂得如何打理民生,整個同州,實際連一位主政的官員也沒有,這兩兄弟只知帶兵打仗、或閒時縱情玩樂,需要搜刮錢財時,便隨意選派幾個親信專職去各地收取。
至於這些錢財是如何來的,王氏兄弟不管。
所以同州各地實際處於一種自治的狀態中,由當地豪強、或大姓族人、或鄉野耆老自發管理當地。
而對這些豪強大姓來說,他們只需搜刮到足夠的糧食和錢財應付馮翊(同州治所)來的軍爺,其餘當地事務,便全由他們自己說了算,因而他們在當地都不能說是強佔民田、搶奪民女,當地所有民田農戶,本就由他們全權處置。
除此外,同州雖毗鄰黃河,但其實大部分領土天旱缺水,又境內多沙地、地力退化嚴重,又更加劇了當地的混亂。
因而鄭遠客去了同州後,先要釐清馮翊及各地吏治,重新搭建起一套上下通達的行政體系,還得想法與各地豪強大姓爭奪農戶農田、整頓地方上的秩序、提升官府的權力和影響力,然後還得想法解決田畝、禾苗、戶籍等一大堆問題。
如今半月過後。
據傳回來的訊息,果如先前所料,鄧筠已順利收編了同州所有部隊。如今的同州軍下,其中三個都圍繞馮翊城駐洛水一線,另兩都分駐地方仿京畿施行輪戍制。
而同州政務,即便鄭遠客不乏才能,又從京中帶了數十名官吏同行,目前也才釐清馮翊衙內六曹,選派各縣縣令、縣尉、主簿,其後還有大量工作未開展。
京畿各地漸已穩定下來。
土地分發下去後,還是仿照大唐立國時的均田制,給農戶們的土地分永業田和口分田兩部分,兩者按一四比例分配,具體畝數各縣根據實際情況各有不同。前者由農戶們自行決定栽種油麻、桑樹或蔬菜、果蔬,後者則必須墾種禾苗。..
入籍或返鄉的流民們也都安居下來,有了搭建的茅屋,有了耕種的土地,有了聚集的鄉社……
之後,各縣也陸續開始鄉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