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章 若朕算的不差,顧彥朗時日無多(大章)(第1/3頁)
章節報錯
楊復恭的領軍名聲,也有楊復光的光環加成。
在這個時代,人們都相信將門無犬子、兄弟齊上陣的……
想當年黃巢破潼關、入關中時,草賊氣勢正盛,許多大唐藩鎮都已改換大齊名號,接受了黃巢的委任,此時楊復光不過一小小忠武鎮監軍,卻能「說服」忠武節度使將兵權交與他,由他領著忠武軍率先殺回關中。
隨後楊復光改這支軍隊為「忠武八都」,直接掌控了這支軍隊。
再隨後,楊復光縱橫捭闔,聯合各藩鎮軍圍剿黃巢,像如今這些割據一方的諸侯們,如李克用、朱全忠、王重盈、李思恭、李茂貞、王建等,當年都是聽楊復光指揮,在楊復光的號令下奔走。
楊復光有這般能耐,他的兄長楊復恭還能差到哪裡去?
除非那王建真有通天的本領。
想到這裡,不少人開始同情韋昭度的遭遇,看來非是韋昭度無能,實是王建太過彪悍。關於韋氏子弟在王建帳下效力的傳言也再次傳開,去往韋府拜見的人漸漸多了起來……
延英殿內。
也因為神策軍兵敗之事吵得不可開交。
有人主張向劍南增兵,有人堅持認為不可。
李曄沒有下任何決斷。
單憑一個兵敗的訊息,還不足以下決斷,得等更多訊息傳回京城,瞭解了此次兵敗的前因後果後,才能有針對的採取措施。
又四日後,張綰回京。
李曄立即召見。
「都是那女幹賊顧彥朗,表面上奉承國老,贏得了國老的信任,背地裡卻派兵偷襲鹿頭關,截了我們的後路,才致使神策軍敗走金堂……」
張綰永不會忘記那日綿水岸大軍敗逃的慘狀,人馬互相踐踏,哀嚎聲直上雲霄,江面浮屍堆疊,地上流血漂櫓……楊復恭又急又惱,幾度欲拔刀自刎……
原來。
楊復恭自佔領鹿頭關後,見成都府裡的田令孜只一味拖延,不可信,又想起自己離京時曾許下半年平復西川的誓言,毅然決定兵出鹿頭關。
鹿頭關屬東川界內,當初神策大軍至,東川節度使顧彥朗不敢輕試兵鋒,遣使來求和,願意主動讓出鹿頭關和通往成都平原的道路。
此時神策軍又要出鹿頭關,楊復恭擔心身後有變,也對顧彥朗許以***厚祿,以買其忠心。顧彥朗則表現得極為恭順,並主動將東川軍全部調回梓州邊境,以示絕無二心。
楊復恭於是放心領神策大軍出關,只留下兩千人駐守鹿頭關。
神策軍出鹿頭關後,沿綿水直下,剛入金堂境內,便探得王建的主力正囤聚銅官山至綿水一線,欲憑此地利與神策軍決戰。
楊復恭早有防備,令神策軍在金堂北紮下營來,準備一戰定勝負。
其實,自神策軍開赴劍南後,王建便一直與楊復恭書信往來,勸告後者不要涉足西川;而等神策軍佔據鹿頭關後,王建的書信裡便已不是勸告,而是警告:一旦神策軍敢出鹿頭關,禍亂西川百姓,他將集西川之力前來討伐。
楊復恭只覺得可笑之極、荒唐之極。
賊王八還是一如既往地喜歡扯虎皮拉大旗,狗屁的之力!據他所知,王建實際能調動的不過邛、眉、蜀、雅區區幾州人馬罷了。
而且原西川節度使是陳敬瑄,現任的西川節度使是楊守亮,什麼時候輪到他賊王八來做西川的話事人了,誰封的……
雙方於金堂南北對峙。
互相試探了十來日後,見對方多為守勢,少有主動進攻的舉動,楊復恭斷定王建兵力不足,便親領神策軍主力沿綿水推進。
並於九月二十一日與王建主力遭遇。
隨即展開了第一次決戰。
大戰一天一夜後,神策軍小勝,王建部主力全部縮回至銅官山一帶。
楊復恭大喜,正要領軍繼續決戰,卻從後方傳來訊息,顧彥朗派兵偷襲了鹿頭關,並阻斷了神策軍的後路。
此危急時刻,楊復恭沉著應變,做出了一個主將應有的決定,那便是斬斷後路,集全軍之力先攻破銅官山,置之死地而後生。
只可惜他未能如願拿下銅官山。
在神策軍的洶湧攻勢下,王建選擇固壘堅守,尤其是長期跟隨王建的親騎軍(王建的親兵),以及他來西川后選勇猛之士組建的決勝、威信、左射等都,個個驍勇異常,常殺出營壘主動攻擊神策軍。
而待神策軍攻勢稍退,王建又派人大肆散播鹿頭關已失的訊息,動搖神策軍軍心。